[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首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综合信息
 ·广告合作
  广告须知
 ·全文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高级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编 辑 部
  关于我们
  编辑办公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编辑部公告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已创建
· 202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李培明主编被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物探学字〔2017〕6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 本刊将全文上网
        更多...
 访问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8年 33卷 S2期
刊出日期:1998-12-31

目录
论文
   
目录
0
目录
1998 Vol. 33 (S2): 0-0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83 )
论文
1 王振国
规则线束状特殊三维观测系统设计
采用多线、多道规则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有利于水网、桥梁、河流、油井、管线、村庄密集地方的采集。对于大障碍物造成的地下反射点资料盲区,可同时采用调头炮、加长排列、加大非纵距方法解决。调头炮野外施工简单,它是增加障碍区地下反射点中、深目的层覆盖次数和使炮检距均匀的有效方法。它不改变束状三维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提供了方便。
1998 Vol. 33 (S2): 1-9 [摘要] ( 235 ) [HTML 1KB] [PDF 608KB] ( 563 )
10 吴战培, 杜胜明, 姚付生, 杨洪德
山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针对山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特点,提出了一套适应山区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即地形静校正与折射波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多层次速度分析、人机交互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循环迭代处理、叠后去噪等。文中通过处理实例展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1998 Vol. 33 (S2): 10-15 [摘要] ( 272 ) [HTML 1KB] [PDF 455KB] ( 611 )
16 田孝坤
基于模型的地震子波处理技术
地震记录从激发到接收经过多次滤波过程,使地震子波的相位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影响地震子波相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地的滤波作用、检波器响应和仪器响应。为了克服或减轻上述影响,可通过设计震源子波,并建造以上三种滤波器,从而构造地震子波模型和噪声子波模型;分析反褶积所要求的理想地震子波和实际地震子波的误差,求出相位校正滤波器,对实际地震记录反褶积后的数据进行相位校正,使输出的地震子波为零相位子波,改善了地震记录的波形特征,提高了记录的分辨率。
1998 Vol. 33 (S2): 16-22 [摘要] ( 240 ) [HTML 1KB] [PDF 714KB] ( 488 )
23 吕景贵, 管叶君
P波剖面的分步最优化拟合方法
波剖面的拟合方法较多,其中L1范数极小化拟合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异常干扰,L2范数极小化拟合方法则能够压制随机干扰信号且算法实现简单。本文提出的最优拟合方法充分利用了两种方法的滤波特性,先拟合直线方程的斜率,再拟合直线方程的常数项,使得在P波剖面的拟合过程中既消除了异常数据点,又有效地压制了随机干扰,并且运算效率较高,从而得到理想的P波剖面。
1998 Vol. 33 (S2): 23-26 [摘要] ( 270 ) [HTML 1KB] [PDF 409KB] ( 531 )
27 肖建华
岩石中的各向异性波理论研究
本文以一般弹性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岩石中的各向异性波动理论问题。所研究的各向异性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岩石的起始变形,另一种是作用在岩石上的起始应力。文中先应用一般弹性理论中的应变能概念在物质坐标变量空间通过线性化来导出对应于以上两种各向异性机制的本构方程,再用物质同一性原理导出各向同性的概念(Truesdell,1996)。对起始各向同性介质和弹性各向同性介质,先分别在各向同性的特定物质度规空间求解波动方程,然后将波动解变换到普通测量空间,从而获得了上述两种各向异性机制下的波动解。文中还分别对这两种各向异性波的速度结构和偏振态结构进行了详细论述,结合地层的几种典型情况给出了说明,并用所获结果对已观测到的各向异性波特征作出了理论解释。最后,探讨了本理论结果的地球物理意义及其局限性。
1998 Vol. 33 (S2): 27-40,53 [摘要] ( 265 ) [HTML 1KB] [PDF 957KB] ( 874 )
41 李文慧, 梁殿文, 庄淑兰, 康立乾
山地地震勘探弯线资料静校正方法
山地地震勘探弯线资料处理的关键是静校正问题。目前山区常规直测线勘探资料处理的有效静校正方法是折射静校正和高程浮动基准面静校正,但用于弯线资料处理却存在一定的误差。为此,本文采用先将每个CDP道集校正到"动态时间基准面"上,尔后再转换到工区水平高程基准面上的方法。这既能避免因静校正量大而带来的较大误差,又能避免相交测线引起的闭合差。
1998 Vol. 33 (S2): 41-43 [摘要] ( 216 ) [HTML 1KB] [PDF 346KB] ( 550 )
44 王振国, 陈笃恭
羌塘盆地静校正方法
本文通过对羌塘盆地老地层出露、单炮记录、速度、微测井、小折射及冻土带等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该区的表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应用了多种不同的静校正方法,同时对其效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确定了适合该区特点的两种静校正方法,即模型法和连续介质折射法。通过在实际地震测线上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文章还强调指出该区老地层出露主要是高程静校正,且第四系静校正比较复杂。
1998 Vol. 33 (S2): 44-53 [摘要] ( 233 ) [HTML 1KB] [PDF 794KB] ( 611 )
54 郝守玲, 赵群, 周正仁, 魏建新
EDA介质的P波方位各向异性──物理模型研究
EDA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横波分裂对方位各向异性很敏感,但由于横波勘探施工困难、勘探成本高,因而未能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利用(由定向排列的有机玻璃片模拟制作的)EDA物理模型来模拟研究EDA介质的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EDA介质的纵波方位各向异性特征明显,反射波旅行时、振幅以及方位角AVO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定偏移距旋转方式和共中心点道集观测记录上都有较强的反映。非熔结裂缝的各向异性程度与对裂缝体所施加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增大,则裂缝减小,同时各向异性程度也减小。
1998 Vol. 33 (S2): 54-62 [摘要] ( 245 ) [HTML 1KB] [PDF 668KB] ( 509 )
63 李桂林, 扬春风, 张永华
利用微机完成二维偏移作图
本文根据三维偏移处理两步法的原理,即先沿主测线方向进行二维偏移,然后在垂直主测线方向上抽取时间剖面,再做一次二维偏移(次序反过来也一样),就可以达到真三维偏移效果。本文根据该原理在二维t0图偏移过程中,使用全部二维叠偏剖面的解释成果数据,并利用已建立的三维速度场,先沿主测线做一次垂直测线方向的t0图偏移,再沿联络测线做一次垂直测线方向的t0图偏移,最后做变速时一深转换来编制构造图。这种方法除了沿二维测线作侧面校正外,同时还验证了偏移校正后反射界面真正垂直时间的交点闭合情况。此外,本文还阐述了人机联作工作站上利用叠偏剖面作图的解释方法及交点闭合问题。
1998 Vol. 33 (S2): 63-69 [摘要] ( 226 ) [HTML 1KB] [PDF 514KB] ( 563 )
70 胡中平, 张山, 郑宏喜, 褚晓
联合应用高分辨率和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勘探证实,该工区存在构造、岩性以及构造岩性组成的复合型油气藏。工区内河道砂、薄互层发育,用常规地震方法难以确定储层范围。为此,我们在该区联合开展了高分辨率和转换波地震资料采集,并在精细处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储层预测。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纵、横波资料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可以解决单一地震资料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1998 Vol. 33 (S2): 70-77 [摘要] ( 229 ) [HTML 1KB] [PDF 742KB] ( 426 )
78 宋静, 苏惠, 张联盟, 彭真明
目标处理解释一体化方法探讨
本文总结了在叠前去噪、真振幅恢复、速度场的建立、偏移归位等方面所进行的解释性处理。并以91-234测线处理为例,说明这些尝试性处理的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剖面信噪比,而且更真实地反映地质现象。
1998 Vol. 33 (S2): 78-81 [摘要] ( 249 ) [HTML 1KB] [PDF 365KB] ( 625 )
82 吴川, 朱青奇, 常炳章, 何和英, 田小敏
利用地震模型正演技术进行井间储层横向预测
首先利用测井资料生成一维井模型,再将井模型加入连井剖面,然后利用地震解释结果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合成理论地震记录,与原始剖面比较,修改模型,直至获得理想的地质剖面。文中实例表明,综合应用测井、地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储层横向预测,对于查清地质构造和井间地层连通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8 Vol. 33 (S2): 82-85,90 [摘要] ( 239 ) [HTML 1KB] [PDF 426KB] ( 592 )
86 陈遵德, 郭爱华
地震数据预测渗透率问题的讨论
渗透率是储层描述的一种重要参数。本文首先从双相介质理论角度讨论了利用地震数据预测渗透率的原理;然后对常用地震数据预测渗透率的方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并指出由此方法得到的渗透率至多只能定性地提供渗透率在平面上的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函数逼近与地震属性优化结合预测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可望提高地震数据预测渗透率的精度。
1998 Vol. 33 (S2): 86-90 [摘要] ( 249 ) [HTML 1KB] [PDF 421KB] ( 715 )
91 张志让, 张扬
一种基于模型的海上地震资料中废炮废道的检测方法
首先选择一质量好的单炮记录作为初始模型,并以此为参考检测相邻的炮记录,然后分析相邻炮各相同道号之间的相似性及振幅差的级别,寻找异常道和野值;检测第二炮时,再以第一炮为参考模型,依此类推,向外逐步进行模型约束自动检测,最后得到一废炮、废道编辑库文件。该方法为大面积海上三维地震资料预处理提供了方便,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而且减少了材料消耗。
1998 Vol. 33 (S2): 91-94 [摘要] ( 233 ) [HTML 1KB] [PDF 283KB] ( 604 )
95 鲁烈琴, 马海珍, 王小卫, 王余庆
塔中10井区地震资料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与效果
为了解决塔中10井区地震剖面交点处闭合时差和小幅度构造精确成像的问题,本文沿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中模型建立的思路,对该区多期施工的二维测线工区,建立统一的时间模型和层速度一深度模型,并以此为控制,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连片处理。处理结果,提高了剖面的深度闭合精度,落实了小幅度构造,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1998 Vol. 33 (S2): 95-99 [摘要] ( 247 ) [HTML 1KB] [PDF 396KB] ( 568 )
100 李学军
瞬态瑞雷波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瞬态瑞雷波法是一种新型物探方法,其勘探实质是: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瑞雷波的传播速度,来探测不同深度(距离)的岩土介质性质,进而分析、判断地质异常。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其基本理论、探测方法,并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测试技术及资料处理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1998 Vol. 33 (S2): 100-110 [摘要] ( 226 ) [HTML 1KB] [PDF 714KB] ( 609 )
111 黄平, 刘兴刚, 涂涛
利用密度曲线预测川东石炭系地层分布
根据薄层分辨原理,利用波形特征预测石炭系分布,受到地震波形的严格限制,容易产生预测的主观随意性。我们根据石炭系的特殊地质背景,利用宽带约束反演方法提取密度参数来预测石炭系分布,其结果更准确、可靠,是对目前薄层预测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1998 Vol. 33 (S2): 111-118 [摘要] ( 231 ) [HTML 1KB] [PDF 594KB] ( 567 )
119 姚知铭, 梁传坤, 李红桃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目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多采用炸药震源,但常因地表地质条件的复杂而使炸药震源的使用受到限制。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方法,通过控制激发信号高频振动时间,提高激发地震信号的高频成分,可达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目的。我们在砾石覆盖区开展了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的试验,并完成了一定的工作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998 Vol. 33 (S2): 119-122 [摘要] ( 256 ) [HTML 1KB] [PDF 444KB] ( 637 )
123 张天伦, 张伯林, 聂荔, 李泌, 马国光
一种直接圈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的地面电法
本文着重论述了用地面非无穷远对称三极剖面法寻找深部高阻油气藏的原理、以及部分水槽模拟实验结果和野外试验结果。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各种地表干扰,而且无须依赖钻井资料,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对高阻体灵敏度高、能直接圈定油气藏边界范围等优点,不失为一种廉价而高效的油气普查勘探方法。
1998 Vol. 33 (S2): 123-129 [摘要] ( 212 ) [HTML 1KB] [PDF 508KB] ( 429 )
130 林年添
露头地层倾角深一时转换法
在对钻井工程空白区或井资料缺乏区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时,常常借助于露头资料来完成层位标定。而露头资料多以出露地层的倾角表示,如何将物理量为深度的地层倾角直接展示到地震时间剖面上?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解析几何法,导出了地层倾角深一时转换式,该式适用于任何地质构造形态的地层倾角深一时转换。
1998 Vol. 33 (S2): 130-135 [摘要] ( 240 ) [HTML 1KB] [PDF 448KB] ( 560 )
136 许建荣
水陆连片地区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探讨
要想发挥水域油气勘探中重力测量的优势,必须提高其精度。除了减小仪器本身因素的影响外,其主要手段是提高测地工作的精度、地形改正及布格改正精度。本文对以往水域及水陆连片地区的高精度重力测量工作方法及仪器装备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1998 Vol. 33 (S2): 136-139 [摘要] ( 259 ) [HTML 1KB] [PDF 386KB] ( 542 )
140 罗仁泽, 刘智
提高物探测量导线精度的途径
本文通过对山地物探测量中角度、距离、高程三项基本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提出了提高导线精度、增加检波点准确性的具体作法。并且指出要获得高精度的野外采集资料,必须加强野外施工队伍的管理,尽量减小施工中各个环节产生的误差。文中介绍了在四川盆地罗渡溪构造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攻关试验中所采取的具体改正措施及其效果。实际工作的结果表明,提高物探测量的精度还有很大潜力。
1998 Vol. 33 (S2): 140-147 [摘要] ( 215 ) [HTML 1KB] [PDF 527KB] ( 575 )
148 郑立安, 高明忠, 魏庆生, 吴顺新, 燕保全
地震测量资料监控检查系统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多监控检查工作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实现"地震测量资料监控检查系统"的内容,如参数设置、原始数据检查、成果检查等,同时介绍了对二维地震测量以及规则或不规则的三维地震勘探测量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本系统在实际质量技术监控工作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
1998 Vol. 33 (S2): 148-151 [摘要] ( 248 ) [HTML 1KB] [PDF 257KB] ( 482 )
152 李群河, 袁建国
国内外检波器测试仪的原理与性能对比
目前生产中所使用的地震检波器测试仪均是以微型计算机(或单片机)为核心、采用直流、交流电激励的测试和数据处理系统,可对速度型动圈式地震检波器的自然频率、灵敏度、阻尼系数、直流电阻、交流阻抗、失真度、极性、绝缘电阻等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具有测试参数多、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
1998 Vol. 33 (S2): 152-156 [摘要] ( 236 ) [HTML 1KB] [PDF 365KB] ( 553 )
157 李红桃, 郭玉平, 梁冬梅
空气潜孔钻进技术在硬基岩中的应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在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硬基岩大片出露地区打井放炮,开展勘探工作尚不多见。常规的钻井方法在这类地区无法保证工期,且成本很高。本文提出的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在D工区地震数据采集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文中通过常规钻井和空气潜孔钻井的实际对比,充分体现了空气潜孔钻进技术在硬基岩环境出施工的优越性。
1998 Vol. 33 (S2): 157-158 [摘要] ( 224 ) [HTML 1KB] [PDF 186KB] ( 625 )
159 邵冬梅, 银燕慧
地震原始资料转储及整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地震资料数据量的急速膨胀,给数据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使用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存储媒体的老化、数据记录格式不统一、文档资料格式多样化、班报纸质陈旧、测量成果记录的软盘与班报不一致、数据磁带保存的地点与单位零散等等。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这些问题,提出原始资料应该实施转储与整理,并结合中原油田转储工作的实践,介绍了转储工作的经验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提出了今后转储工作的建议。
1998 Vol. 33 (S2): 159-162 [摘要] ( 221 ) [HTML 1KB] [PDF 298KB] ( 575 )
163 李红桃, 王旭日, 姚知铭
9914磁带机接口的配置方法
9914磁带机作接口转换时,不仅需要更换接口卡和设备驱动程序,而且需要有特殊配置。用户常因不知该特殊配置方法而遇到麻烦。
1998 Vol. 33 (S2): 163-164 [摘要] ( 281 ) [HTML 1KB] [PDF 161KB] ( 545 )
165 曹明
未来地球物理的发展趋势
1997年5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圆满完成了与美国Texaco公司签订的四川盆地雅安乐山区块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合同项目,标志着四川石油管理局山地物探技术与勘探队伍已经迈向国际市场。
1998 Vol. 33 (S2): 165-168 [摘要] ( 242 ) [HTML 1KB] [PDF 357KB] ( 673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写作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主编审稿
 专家审稿
 申请成为审稿人
 读者中心
 期刊订阅
 免费电子目录
 下载中心
 稿件加工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地球物理学报
           更多...
冀ICP备14016681号
版权所有 © 200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304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