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首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综合信息
 ·广告合作
  广告须知
 ·全文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高级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编 辑 部
  关于我们
  编辑办公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编辑部公告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已创建
· 202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李培明主编被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物探学字〔2017〕6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 本刊将全文上网
        更多...
 访问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6年 51卷 s1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目录
采集技术
处理技术
综合研究
测井技术应用
地震地质
非地震
   
目录
0
目录
2016 Vol. 51 (s1): 0-0 [摘要] ( 97 ) [HTML 1KB] [PDF 485KB] ( 530 )
0
英文摘要
2016 Vol. 51 (s1): 0-0 [摘要] ( 111 ) [HTML 1KB] [PDF 140KB] ( 447 )
采集技术
1 曹明强, 陈浩林, 祖绍环, 毛贺江, 于少鹏, 祝树云
过渡带同步震源资料采集方法探讨
随着“两宽一高”采集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勘探同步震源高效采集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海上拖缆同步震源技术相继成熟,过渡带同步震源采集由于复杂的激发条件而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从震源间距和延迟序列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过渡带同步震源资料采集方法。通过试验数据分析,证明周期性延迟序列更有利于同步震源数据分离,对有效信号的保持程度较高。通过对比四种同步震源观测系统,发现震源船最小间距应大于2km以减少震源之间的相干噪声。
2016 Vol. 51 (s1): 1-5 [摘要] ( 230 ) [HTML 1KB] [PDF 7127KB] ( 943 )
6 王瑞贞, 崔宏良, 雄峰, 邱文平, 王焕成, 王煊
速度反转区的表层调查与静校正方法
高精度静校正方法是提高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复杂探区,尤其是因火成岩侵入、喷发等原因引起的近地表速度反转区,采用常规小折射调查法难以正确地建立近地表结构。基于面波的频散特性,利用不同波长面波反映近地表不同深度介质的物性参数,且不受速度反转的影响,是速度反转区表层结构调查的一种有效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并做分析研究后认为:设计满足小折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观测方法,利用常规小折射资料进行面波和折射波联合解释,可显著提高速度反转区表层结构调查的精度,为后续处理提供精准的静校正量数据。
2016 Vol. 51 (s1): 6-11 [摘要] ( 206 ) [HTML 1KB] [PDF 8988KB] ( 840 )
12 骆飞, 石双虎, 张慕刚, 崔毕, 单启铜
可控震源分频同时扫描技术
可控震源作为地震勘探的信号源已得到广泛应用。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催生了许多提高可控震源施工效率的方法,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如滑动扫描方法的谐波干扰强,多震源同时激发方法因同时扫描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导致邻炮干扰强,距离分离的同时扫描方法需投入众多装备。本文引入分频同时扫描(FS3)方法,通过信号切分、重组实现多震源同时扫描,利用不同频率之间的互不相干特性,将一个目标扫描信号分离成若干不同或相关性很小频带的子信号,实现无邻炮干扰或干扰最小的同时扫描,然后把所有同点包含一个目标扫描信号的子信号(扫描数据)重组为该点的观测数据输出形成单炮记录。因该方法可增强特定频带(尤其是低频)的能量,故既能减少由非线性扫描带来的谐波干扰,还可使记录中各频带输出能量均衡。
2016 Vol. 51 (s1): 12-16 [摘要] ( 172 ) [HTML 1KB] [PDF 7020KB] ( 913 )
17 李文建, 韩春瑞, 安燕燕, 王飞
柴达木盆地高陡构造地震勘探技术
柴达木盆地黄瓜峁-黄石高陡构造区,近年来采用高密度二维采集,资料品质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区域资料仍无法满足地质任务需求。分析以往地震资料,运用模型正演分析了影响柴达木盆地高陡构造区地震资料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适合该区的二维宽线高密度采集技术及一系列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措施,包括单点低频激发、小道距接收、合理选择线距等。这些技术措施为柴达木盆地高陡构造带地震勘探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解决了该区资料品质多年来一直较差的技术瓶颈。
2016 Vol. 51 (s1): 17-26 [摘要] ( 159 ) [HTML 1KB] [PDF 24620KB] ( 632 )
处理技术
27 祝树云, 李合群, 钱忠平, 黄少卿, 詹毅, 曹明强
OBC双源数据分离压制干扰
在深入分析OBC双源数据特点以及有关分离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矢量中值滤波和异常振幅衰减等干扰压制类技术,对A区的实际OBC双源数据进行分离,取得了满意的分离效果,并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海量海上多源同步激发数据分离的应用流程。
2016 Vol. 51 (s1): 27-31 [摘要] ( 187 ) [HTML 1KB] [PDF 8716KB] ( 543 )
32 梅金顺, 王润秋, 李会俭
塔里木地区地震正演数据处理分析
对塔里木地区地震正演模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给出了处理流程,分析了偏移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相应对策。所得结果与速度模型的一致性验证了处理流程的正确性;可以利用本文方法指导实际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
2016 Vol. 51 (s1): 32-37 [摘要] ( 184 ) [HTML 1KB] [PDF 10633KB] ( 531 )
38 于宝华, 刘凤智, 杨全斌, 马立新
组合接收误差对静校正的影响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了纵、横向组合接收产生的初至时间误差与炮检距、组合基距的关系;进而分析了组合接收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对组合基距与地震频率关系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组合接收引起的静校正误差进行了分析。实际资料处理和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接收误差影响静校正的精度,对野外采集中检波器组合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016 Vol. 51 (s1): 38-41 [摘要] ( 122 ) [HTML 1KB] [PDF 6091KB] ( 437 )
综合研究
42 赵贤正, 邓志文, 白旭明, 王瑞贞, 刘占族, 巩庆林
基于视觉特征的地震资料品质分析方法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是地震勘探领域一项基础而富有挑战性的事项,可靠的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标准可用于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指导(下轮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最准确的方式是通过人眼判读。然而主观的评价方法因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在实际中广泛开展;同时,传统的客观评判地震剖面品质方法利用的振幅、频率和信噪比等参数指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人眼的主观感受。因此,需探寻基于人眼视觉感知的品质分析和评判方法。本文基于视觉特征多通道结构理论中的方向性和空间频率特征,开展了地震资料品质分析方法研究,实际应用效果基本符合主观评价结果。该方法对于地震剖面品质分析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016 Vol. 51 (s1): 42-46 [摘要] ( 136 ) [HTML 1KB] [PDF 4669KB] ( 534 )
47 徐宝亮, 臧殿光, 李明杰, 纪学武, 王志勇, 司国帅
岩溶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四川盆地Y地区的应用
四川盆地Y地区主要目的层雷口坡组受印支运动影响发育一套岩溶性储层。该套储层厚度薄,且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加大,难以厘清气藏的成藏控制因素。针对该区岩溶储层的发育特点,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运用古地貌恢复、模型正演分析及多属性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综合预测了Y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分布的有利区带,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资料较好吻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016 Vol. 51 (s1): 47-51 [摘要] ( 160 ) [HTML 1KB] [PDF 7784KB] ( 626 )
52 陈志刚, 刘雷颂, 刘雅琴, 毕利桃, 尚爱晖, 许凤
煤系地层中薄砂岩储层预测
K区块沉积环境以三角洲和滨湖沼泽为主,主要沉积为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系地层,储层薄、横向变化快,且煤层对地震勘探的影响较大。地震资料常规反演方法及流程难以对薄砂岩储层实现有效预测。针对这种情况,文中提出了一套针对该区薄砂岩储层预测流程,有效实现了对薄砂岩储层分布范围及储层物性特征的预测。首先,通过对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解释岩性的敏感参数,建立岩性解释模板;其次,利用地震波阻抗贝叶斯反演遗传算法以及云变换伽马属性预测技术,得到波阻抗及伽马数据体;最后,综合利用波阻抗和伽马数据体,结合岩性解释模板,实现对储层物性的预测。
2016 Vol. 51 (s1): 52-57 [摘要] ( 164 ) [HTML 1KB] [PDF 5830KB] ( 733 )
58 杨柳, 沈亚, 管俊亚, 陈国文, 闫小莉, 刘乐
多维数据裂缝检测技术探索及应用
基于常规叠后地震数据提取的曲率、相干等属性只是对较大的断裂进行刻画,对裂缝预测精度不高。本文通过分析Y工区叠前OVT域道集方位各向异性,应用多维解释技术对裂缝进行表征。理论分析及在柴达木盆地Y工区的实例效果均表明,基于叠前OVT域偏移处理道集的裂缝检测技术对裂缝预测精度高于常规叠后裂缝预测,裂缝预测结果结合构造岩性解释,对Y工区井位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016 Vol. 51 (s1): 58-63 [摘要] ( 174 ) [HTML 1KB] [PDF 7015KB] ( 714 )
64 唐建超, 李赫, 张洪宇, 王恺, 陈程
南堡凹陷5号构造沙一段砂体精细识别
以沙一段高位体系域为主要研究层段,论述了在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中深层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开展精细岩性勘探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开展体系域格架下的现今构造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沟道与河道砂体配置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一种“沟槽控砂”模式,准确落实古沟道发育位置及内部充填特征;以地层沉积演化模拟技术为手段,确定富砂区分布规律,结合地震反演等物探方法,指导砂体的识别与追踪;最后明确油气藏主控因素,优选有利勘探目标。该研究思路在南堡5号构造的应用,对于在复杂陆相断陷盆地发育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精细落实前缘河道砂体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2016 Vol. 51 (s1): 64-70 [摘要] ( 141 ) [HTML 1KB] [PDF 11007KB] ( 516 )
71 臧殿光, 张延庆, 李丰, 徐宝亮, 朱斗星, 聂刚
解释性目标处理技术在龙门山冲断带的探索应用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的龙门山冲断带是该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尤其是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显示频繁,2000年以前发现多个气田和含气构造,之后一直未获得突破。针对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样式复杂等难点,采用针对地质目标的解释性目标处理技术,改善了勘探目的层的地震资料品质。通过构造解释,明确了龙门山冲断带前缘SYS地区构造特征,结合下二叠统有利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优选部署了一口风险探井,该井在下二叠统获得超过百万方高产气,打破了龙门山冲断带多年勘探沉寂的局面,揭示了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勘探潜力。
2016 Vol. 51 (s1): 71-76 [摘要] ( 128 ) [HTML 1KB] [PDF 13883KB] ( 483 )
77 石奎太, 郭增虎, 黄卫宁, 李强, 魏铭池
莫桑比克盆地陆上油气潜力分析及多用户勘探对策
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莫桑比克盆地陆上具有一定油气勘探潜力,但由于勘探程度低,制约了其油气勘探潜力研究。2012年,莫桑比克政府举行多用户项目招标,BGP成功获得莫桑比克盆地陆上多用户勘探许可。地震测线部署设计是该项目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多用户数据包销售的重要技术依据。通过对目标区油气勘探潜力、勘探现状、前期勘探存在问题等综合分析,提出了区域普查的测线部署思路,并获得了多家公司认可,其中,TGS与BGP签署了该多用户项目合作协议,EXXON、SHELL、DELONEX等油公司也认可了该勘探部署方案,为后期资料包的销售奠定了基础。
2016 Vol. 51 (s1): 77-83 [摘要] ( 141 ) [HTML 1KB] [PDF 9258KB] ( 460 )
84 赵海英, 齐聪伟, 陈沅忠, 李建国
基于VSP的地震层位综合标定方法
针对VSP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存在的多解性和局限性的问题,提出基于VSP资料的地震层位综合标定方法,具体思路为:1采集VSP资料,包括VSP同步伽马测井资料;2VSP资料处理和质控,确保深度域的VSP走廊叠加剖面与合成记录波组一致;3利用VSP时深关系校正声波时深关系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声波合成记录;4极性确定,绝对振幅显示标定和求取互相关系数,确定标定位置和极性;5VSP走廊叠加和校正后合成记录同时镶嵌于过井地震剖面完成层位标定。该方法用于苏里格南气田,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2016 Vol. 51 (s1): 84-92 [摘要] ( 176 ) [HTML 1KB] [PDF 19543KB] ( 598 )
测井技术应用
93 夏竹, 赵磊, 李凯, 王志宝, 张胜, 赵师权
Atlas测井仪GR曲线扩径校正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效果
陆相砂泥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差,易发生垮塌现象,这种欠规则的井径变化常导致自然伽马测井观测值的畸变,需厘清其复杂的影响因素并对原始伽马曲线做井径校正。在利用Atlas井径校正模块进行测井数据二次处理、解释过程中,会遇到多参数求取困难、适用条件限制、校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对常规测井方法的精细解剖与应用测试,探索性地采用数值模拟正演、交会图分析、复合参数求取、曲线归一化处理等手段,建立了扩径率与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的关系,讨论了变钻头、扩径量、泥浆参数对不同曲线类型及其校正效果的影响,探讨并重新回归拟合出一种相对简捷、有效,能较好地消除井筒扩径影响的改进型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校正公式,并获取适用于全区的统一校正图板。通过油田初步应用与验证,利用经本文改进方法校正的测井曲线开展储层研究,能显著提高测井岩性识别、储层精细解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016 Vol. 51 (s1): 93-99 [摘要] ( 152 ) [HTML 1KB] [PDF 6388KB] ( 565 )
地震地质
100 于志龙, 柴巧英, 田爽, 孙庭斌, 尹晓贺, 姜宏宇
GC地区中、下奥陶统白云岩和寒武系丘滩体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针对中、下奥陶统缝洞型白云岩及寒武系丘滩体,应用地震属性分析、盆地模拟等技术,分析古地貌、沉积环境、储盖组合及断裂发育期次对油气成藏的作用,系统研究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指出中、下奥陶统白云岩自西向东逐渐减薄尖灭,侧向被致密灰岩遮挡,易形成具有构造背景的层状岩性油气藏,其油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沉积相带和白云岩储集物性控制。寒武纪沿台缘带发育四期丘滩体,油气成藏受丘滩体不同部位储集物性及盖层条件控制。明确了GC地区白云岩及丘滩体勘探潜力,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2016 Vol. 51 (s1): 100-105 [摘要] ( 179 ) [HTML 1KB] [PDF 10372KB] ( 571 )
106 何静波, 陈志刚, 刘良琼, 陈元忠, 高军, 宋德才
哈萨克斯坦B区块断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受区域北北东向挤压应力影响,哈萨克斯坦B区块主要发育三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北部的北西西向逆冲断层、北部的滑脱褶皱以及南部的北西向和北东向走滑断层。三组断层共同作用,加上本区独特的岩性组合,形成了B区块分带性明显的推覆-滑脱构造和走滑构造体系。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沟通深部油源,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滑脱层上下地层可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断层封闭性好,利于形成侧向遮挡。B区块推覆-滑脱-走滑构造体系较好地控制了圈闭的展布和油气藏的分布。
2016 Vol. 51 (s1): 106-112 [摘要] ( 128 ) [HTML 1KB] [PDF 7674KB] ( 650 )
113 陈志刚, 徐刚, 王景春, 宋德才, 刘春芳, 郭增虎
乍得Bongor盆地东、西部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按照“南、北分带”的原则,在勘探早期开展了区带评价和圈闭优选,认为北部斜坡带是乍得Bongor盆地最有利的含油气构造单元,在此认识指导下在北部斜坡带东段发现了8个油田。然而,近年来在北部斜坡带西段风险钻探区域的探井均失利。为此,本文从盆地东、西部断陷结构、构造样式、构造演化等方面分析了盆地东、西部的构造特征差异及其对烃源岩、储盖组合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影响,指出盆地在形成过程中受“东、西分段”主导应力机制控制,这一应力机制将Bongor盆地划分为北部隆起、北部坳陷、南部隆起与南部坳陷等4个构造单元,即“东、西分段”是Bongor盆地主体(北部坳陷)的主要构造特征。北部坳陷又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箕状断陷,自东向西分别为Moul、Mango、Cola与Annona等断陷。进一步明确了盆地的勘探方向:Mango斜坡带深层K1P组与中浅层K1K组、Mango陡坡带中浅层K1K组是下步勘探主攻领域;Moul斜坡带深层K1P组与中浅层K1K组是下步勘探重点领域;Annona陡坡带K1P组是下步勘探值得探索的新领域。
2016 Vol. 51 (s1): 113-119 [摘要] ( 182 ) [HTML 1KB] [PDF 7666KB] ( 634 )
120 邹雯, 陈海清, 杨波, 贺保卫, 桂子涵, 尚华
山西临县紫金山岩体特征及其对致密气的成藏作用
研究目标为上古生界致密气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晋西挠褶带内,与紫金山岩体紧邻,形成于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的砂岩、砂砾岩中,岩体对致密气成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梳理前人对紫金山岩体的认识,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研究工作,分析紫金山侵入岩体的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岩体对致密气藏在构造特征、烃源岩、断裂、运移条件、成藏等方面的作用,得出以下认识:①紫金山岩体的活动,控制了该区现今的构造形态特征,以紫金山岩体为主体共划分出紫金山构造区、环紫金山向斜区、平缓构造区三个构造带,同时在区域应力的作用下在平缓构造区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有利的圈闭,为油气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②紫金山岩体的侵入从区域上加速了烃源岩的成熟,加大了生烃总量,对成藏起到积极作用;③与火成岩相伴在周缘产生的大量断层及裂隙,也构成油气向上运移的重要通道,为浅层中生界次生常规天然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6 Vol. 51 (s1): 120-125 [摘要] ( 333 ) [HTML 1KB] [PDF 7363KB] ( 579 )
126 喻林, 何燕, 陈红, 范蕊, 刘华, 杜英杰
基于古地貌恢复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研究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难度较大,研究程度低。为此,在层序格架和古地貌恢复的基础上,开展各体系域特征分析和碳酸盐岩沉积特征研究,总结了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得出以下认识:1湖相碳酸盐岩厚度差别较大,碳酸盐岩底界面呈平行且连续的强振幅、低频反射,该界面可在全区追踪、对比。碳酸盐岩顶界面呈亚平行、不连续的弱振幅、低频反射。在顶、底界面之间的碳酸盐岩内部主要呈弱反射或空白反射;2碳酸盐岩发育于受北东向水下台地控制的洼槽内,且受洼槽内不同的古水深影响发育不同类型碳酸盐岩;3低位域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受水下台地控制的高升、曙光、盘山等洼槽内部,高位域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雷家地区中部及北部。
2016 Vol. 51 (s1): 126-130 [摘要] ( 131 ) [HTML 1KB] [PDF 6754KB] ( 890 )
非地震
131 胡祖志, 石艳玲, 何展翔, 姜忠诚, 杨云见, 胡祥云
瞬变电磁法在西部黄土层勘探中的应用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山前带地表条件恶劣,且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层,致使浅层低降速带难以查清,地震静校正问题严重;另外,由于地表复杂,存在局部电性不均匀体,大地电磁(MT)资料静位移现象也较普遍。考虑到瞬变电磁法(TEM)浅层电性分辨率高、不受静位移影响的特点,在该区部署了TEM表层调查和同点位的三维MT勘探,目的是揭示表层黄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以辅助地震进行浅层速度建模和静校正,同时也可为MT资料静校正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利用TEM资料对三维MT资料进行静校正,改善了静校正效果,为三维MT更好地解决构造问题提供了条件;利用TEM反演结果预测了西部山前带黄土层的厚度分布,且预测厚度与微测井厚度相差小于5m。
2016 Vol. 51 (s1): 131-136 [摘要] ( 195 ) [HTML 1KB] [PDF 5735KB] ( 726 )
137 李燕丽, 金凤鸣, 魏强, 王玉青, 刘雪军, 何展翔
时频电磁法在冀中坳陷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预测中的应用
针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大城凸起地区潜山埋藏深度大、浅层干扰严重等勘探难点,应用时频电磁(TFEM)技术,对工区内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潜山油气藏电性特征以及潜山岩心测试结果,总结出潜山含油气时具有高振幅、高相位、中-低电阻率异常的特征,且含油饱和度越高三个参数的响应越强。通过扩展激发周期至40s获得了深部目标体的信息,采用多周期数据叠加有效提高了信噪比,并依据井、震资料建立模型进行约束反演,有效提取了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异常信息,同时结合已知钻井和潜山油气藏异常特征对研究区的时频电磁异常进行了标定,在文安斜坡-大城凸起地区预测了六个潜山含油气有利区。预测结果得到了后期钻探数据的验证。这表明时频电磁勘探能够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降低钻探风险。
2016 Vol. 51 (s1): 137-143 [摘要] ( 131 ) [HTML 1KB] [PDF 5749KB] ( 706 )
144 王志刚, 何展翔, 覃荆城, 王子晗, 张林, 张永富
时频电磁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效果
时频电磁探测方法是10年前发展起来的一项油气目标探测和评价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发射机发射不过零方波信号,接收机记录频率域和时间域数据,从时间域数据获得电阻率信息,从频率域数据提取极化率信息,再根据电阻率和极化率信息进行油气目标预测,目前的时频电磁法能够发射过零和非过零两种方波信号。通过研究发展了针对这两种信号的预处理方法、定性极化参数提取方法以及地震测井信息约束下的反演技术。为了检验时频电磁法的应用效果,在阿曼PDO时频电磁勘探项目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数据质量和处理精度比以往有明显改进,处理结果与已知信息完全吻合。
2016 Vol. 51 (s1): 144-151 [摘要] ( 203 ) [HTML 1KB] [PDF 5448KB] ( 635 )
152 李婧, 崔永谦, 宋景明, 赵荔, 周赏, 梁婉如
重力-地震联合建模正演技术在SH地区潜山勘探中的应用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勘探日趋成熟,寻找深层潜山油气目标成为今后勘探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在地震三维区应用重力勘探方法落实深部潜山目标的一种新技术,也是重力地震综合勘探的一种新应用:以钻井为约束,以地震为依托,联合构建地质模型,并以测井数据为纽带研究速度、密度、深度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通过重力正演,计算各层位的异常响应,进而分析各地层与布格异常的关系,从而获得潜山构造的重力异常响应。通过研究模型规模与重力异常的对应关系,可以准确了解不同规模及埋深的潜山所引起的重力异常的幅值变化,从而推断地震解释正确与否,为地质解释提供合理可靠的辅助依据。
2016 Vol. 51 (s1): 152-160 [摘要] ( 185 ) [HTML 1KB] [PDF 12870KB] ( 631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写作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主编审稿
 专家审稿
 申请成为审稿人
 读者中心
 期刊订阅
 免费电子目录
 下载中心
 稿件加工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地球物理学报
           更多...
冀ICP备14016681号
版权所有 © 200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3042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