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6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15
  

  • 全选
    |
    目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智能地球物理
  • 杨存, 伍新明, 黄理力, 许小勇, 丁梁波, 王冲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45-55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溶洞在地震剖面上呈现“串珠”状反射特征,其空间分布受裂缝网络控制形成复杂缝洞系统,传统方法受限于储层结构模糊性和样本稀缺性而难以精准识别。为此,提出了知识图谱引导的裂缝和溶洞耦合建模智能识别技术,通过将地质拓扑关系编码为邻接矩阵约束项,实现了地质先验知识与深度学习的融合。该方法将正演模拟标签数据体与专家标注数据体相结合,构建多任务学习框架,利用知识图谱表征断裂与溶洞的连通关系,并设计地质可解释性损失函数动态修正模型优化路径。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应用中,大幅减少了人工解释工作量,显著提升了缝洞体边界识别的精度,为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提供了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的新的解决方案。

  • 李艳辉, 陶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55-56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和计算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传统取芯方法获取孔隙度成本较高,基于回归分析和统计学模型预测的孔隙度误差较大。为此,构建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注意力机制的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的测井数据验证其性能。首先通过CNN和BiLSTM捕获测井数据的复杂非线性时空关系;然后嵌入卷积自注意力机制,通过因果卷积产生查询和键,使局部信息更好地融入注意力机制中,相比传统自注意力机制,避免了异常数据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最后采用蒙特卡洛dropout的方法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提供储层孔隙度预测的置信区间,进一步评估预测的可信度。多个模型对比实验表明,所提方法预测储层孔隙度的准确度较高;通过两口不同特性井的实验揭示,该方法泛化能力较强。

  • 李钦昭, 刘洋, 席念旭, 张浩然, 邸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64-57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井震标定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传统的井震标定方法是用测井数据与提取的地震子波合成地震记录,通过拖拽的方式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这种方法有较大的人为因素,非常耗时且容易造成过度拉伸。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井震自动标定。首先,用典型模型合成地震记录,引入时间校正量对井旁地震道记录进行校正;然后,通过训练搭建的CNN-GRU网络建立两条地震道与时间校正量之间的联系,以两条地震道的相关系数作为约束条件,用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直接预测时间校正量;最后,采用30口井的实际数据测试神经网络,与手动标定结果对比,分别计算标定后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地震道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①25口井网络自动标定的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手动标定,其余5口井两者基本一致;②手动标定30口井大概需要30 min,网络标定只需要5 s。因此,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井震标定中精度和效率方面都更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点。

  • 芦杨笛, 邓瑞, 汪益, 张程恩, 段宏臻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76-58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孔隙度是评估储层物性的重要参数,特别是在水淹井评价中,精确的孔隙度预测对剩余油的评估和后续生产开发具有关键作用。常规的线性孔隙度模型在预测精度方面存在局限性,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在传统参数优化方法下,往往面临优化效率低、参数调整复杂、计算资源消耗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星鸦优化算法(NOA)优化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方法,以提高孔隙度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该方法受北美鸟类“星鸦”觅食、储藏和食物找回行为的启发,在研究中以声波时差、补偿密度和补偿中子曲线作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输入特征,以岩心孔隙度作为目标值,通过NOA对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进行超参数优化,避免了局部最优解,从而找到全局最优的参数组合。与传统网格搜索方法相比,NOA在超参寻优中效率更高。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结果均表明,该方法不仅加快了随机森林模型的训练速度,还有效提升了孔隙度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

  • 高国海, 赵祥东, 蒋薇, 王杨, 刘勇, 王欣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87-59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流体识别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估和油气开发至关重要,然而因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其准确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深入挖掘测井数据与油气水信息的内在联系,提升识别效果,但易受测井数据的噪声影响,且样本类别比例失衡。因此,以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代价敏感学习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小波变换对测井数据降噪,解决数据噪声问题;然后,融合方差分析、决策树和油气藏理论对测井曲线进行相关性检验,筛选出与储层流体类型高度相关的测井曲线;最后,设计神经网络模型,利用代价敏感学习策略解决样本类别不平衡问题,提高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显示:小波变换降低了数据噪声,提高了流体识别的准确率;测井曲线AC、CNL、CAL、RT、GR和RXO与碳酸盐岩储层流体类型高度相关。代价敏感学习方法有效解决了不平衡数据带来的少数类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模型识别准确率达97.61%,优于其他对比模型,为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 郭锐, 文若冲, 梁琰, 姚燕飞, 陶春峰, 高英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598-60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几何属性中,地层倾角是曲率、相干等属性计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解释。但是传统的多窗口扫描算法效率较低,现有基于端到端监督训练的智能算法在泛化性和迁移性上受到地震数据多样性的制约。为此,提出一种无监督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倾角智能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建立并求解结构张量目标损失,实现深度神经网络的无监督优化,不需要提前制作大量标签,结合迁移学习及实际工区微调处理,在高效率计算特征向量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稳定的三维倾角计算。大量的模型及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该智能方法在倾角计算效率上大大提升,同时计算结果稳定。特别地,基于智能倾角计算结果获得的几何曲率,在断裂信息表达方面表现出更多优势。

  • 张旋, 彭达, 陈康, 蔡涵鹏, 杨军辉, 许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06-61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相图中同类样本之间的强相关性和地震相类别的数目的确定是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的核心。为此,提出了一种相关阈值约束类别确定的无监督叠前地震相分析算法。首先,将叠前地震道集数据转化为二维图像,并采用无监督深度学习网络提取图像的高层次非线性、判别和不变特征,可突出具有强隐蔽性的信息;然后,根据研究工区内不同类地震相对应叠前地震图像深度特征之间的互相关值确定地震相类别数目的阈值,保证获得的叠前地震相图中相同类中的样本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和基于判别阈值确定地震相类别的数目;最后,利用已有钻井信息标定获得的叠前地震相图,为地质专家推断沉积环境、储层平面展布等提供依据。理论模型测试表明,该方法可以通过判别阈值确定叠前地震相的数量,确保了地震相图中类内样本的高度相关性,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实际数据应用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二叠系茅口组缝洞储层地震相预测的精度,为井位部署和未钻遇缝洞储层发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 潘登, 唐杰, 范忠豪, 产嘉怡, 彭婧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18-63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地震定位是微地震监测任务中的主要挑战,有助于分析水力压裂的效果。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可实现微地震定位,但PINN中多损失项的权衡对网络的训练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损失均衡梯度增强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微地震定位方法。首先结合相对到时与程函方程的残差来形成组合损失函数;其次通过自适应项自动更新损失权重,同时加入梯度信息来增强网络;最后利用网络训练获得整个计算域的旅行时分布,并通过最小旅行时预测震源位置。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提高网络的训练稳定性和预测精度并获得较好的微地震定位效果。

  • 李克文, 范娅婷, 徐志峰, 贾韶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31-64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盐体是具有良好气密性的地质构造,有利于油气储存,实现精细化盐体的解释极为必要。然而,不同于断层,盐体的特征较为复杂且形态差异大,常规方法易导致混淆和误判。此外,基于数据驱动的盐体识别模型在实际数据集上的泛化能力较差,因此目前在地震勘探中进行盐体的解释及可视化仍存在挑战。文中将盐体解释视为地震图像的语义分割问题,提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上下文融合及混合注意力网络(Multi-path Structure Mixed Attention and Transfer Optimized Net,MMTONet)的智能盐体分割方法。同时设计了一种基于盐体上下文特征融合模块,进而建立了改进注意力卷积混合的跳跃连接机制,以更好地弥补由下采样造成的信息损失,从而提高模型对盐体边界与高振幅噪声的像素级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迁移学习的适配器微调策略,提升了模型在实际数据上的泛化能力。在地震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MMTONet在提高分割精度和减少计算量、参数量方面均优于主流的语义分割方法。

  • 程程, 赵岩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42-65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深度学习的波阻抗反演往往需要大量标签数据驱动模型进行网络训练,但实际情况中标签数据(测井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通常只有少量的标签数据可用于训练。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增广和伪标签生成的半监督波阻抗反演方法。首先,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对标签波阻抗数据进行插值后随机重采样;然后,用正演方法计算增广波阻抗相对应的地震记录;最后,将增广后的地震记录和波阻抗作为网络训练集,训练网络并预测波阻抗。将筛选出的高质量预测数据作为伪标签,并对伪标签进行数据增广,大量扩充训练数据集。由于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在时序数据建模上具有优势,可以捕获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很好地完成波阻抗反演任务。Marmousi模型的测试结果显示,所提方法适用于少量标签数据的波阻抗反演问题,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且对于不同的标签分布情况依旧有较好的反演精度。实际勘探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地震波阻抗反演问题。

  • 采集技术
  • 陈浩林, 张少华, 陈朔, 黄建华, 高强, 许银坡, 祁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55-66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该问题使得地震资料提升分辨率和信噪比困难重重,难以满足面向老油区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多井井地联采技术通过井中接收地震波可降低近地表的吸收和衰减,且具有同源激发、一致性接收、井下小道距、高覆盖等特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井地联采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复杂地表地震激发点不均匀引起的VSP成像困难,同时存在井地联采方案论证方法缺乏、DAS多井井地同步接收及采集质控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为此,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基于“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开展了7口井的DAS 3D-VSP井地联合采集、处理及解释配套技术攻关。作为该技术攻关的第一部分——“采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VSP成像的扇区法井地联采激发方案论证技术,形成了井地联采均匀激发、DAS多井连续接收及质控配套方法,应用获得了高品质DAS 3D-VSP资料,为多井井地联采3D-VSP偏移成像和井地联合储层预测奠定了高质量资料基础。

  • 隆季原, 赵容容, 李玉雯, 苟恺文, 马政嘉, 卢轶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67-678.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30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环境愈发复杂,为获得更高品质的地震采集资料,提高激发井深设计的精度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室内设计仅圈定了激发井深的动态范围,实际钻井深度还依赖于钻井工人对井底岩性的识别,严重影响了激发井深的准确性。为此,在NJ-RC区块提出了一种采用逐点激发井深设计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合理的井深范围,并利用对比实验明确了泥岩的最佳激发层段,将泥岩中部深度作为获取全区最佳激发面的基础数据;然后,结合地质统计学思想完善设计流程,对4种插值方法进行原理分析、效果对比、全区和局部的实际资料验证,兼顾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沉积岩性约束,得出最小曲率插值法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最佳。实际资料验证及应用结果均表明,优化后的逐点激发井深设计方法能够确定全区的最佳激发面,明确每个激发点的最佳激发深度,有效提升了井深设计的精度,使地震资料品质显著提高,为类似区块的采集提供了参考。

  • 处理技术
  • 李欣欣, 郑晓慧, 宋同, 方红萍, 姜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79-688.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微动成像技术通过地球上持续存在的微弱震动及噪声提取面波信号,进而利用其频散特性实现对地下结构的探测,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不同尺度的地球内部结构成像。获取准确可靠的频散曲线是微动成像的关键,然而由于微动面波信号信噪比低,其虚源炮集频散能量谱的分辨率较低、杂乱且干扰较多,人工进行频散曲线提取的效率和精度均较低。文中引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虚源炮集的频散能量谱视为图像,利用连通域分析算法对图像中的各能量团进行标记;根据面波在能量谱中的条带状连通特征,识别并保留面波信息,同时压制干扰能量团,进而获得仅含面波频散条带的高分辨率能量谱图像,并自动识别图像中各频率截面的峰值以获取相速度信息;最后利用Hampel滤波去除相速度中偏差过大的异常值,并通过拟合各频率合理的相速度从而自动提取频散曲线。两个理论层状模型模拟数据均验证了自动提取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江西某工区实际微动数据的处理,成功提取了多组虚源炮集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建立了工区的二维横波速度反演剖面,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实现了微动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成像。

  • 林煜, 苗金鹏, 刘啸虎, 刘超威, 朱峰, 康晓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689-69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准噶尔盆地中深层油气勘探中,受强阻抗界面影响产生的多次波严重影响了地震资料成像质量。由于多次波与一次波差异小,且多源叠加导致多次波周期性特征不清楚,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很难分辨一次波和多次波,因此精确识别多次波是进行多次波压制的先决条件。为此,首先对强阻抗界面反射系数、VSP标定和正演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产生多次波的源头;其次,通过井震结合落实源头平面展布特征,确定多次波发育的平面区带;进而利用合成记录、VSP等多种方法的精细标定,确定受多次波影响的纵向层段;最后再结合不同频段数据体对多次波与一次波在频率和能量上的差别进行识别,确定多次波的地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定法”多次波识别体系。在准噶尔盆地阜中和玛湖地区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新资料地层结构、产状等与钻井吻合率较高,砂体尖灭及叠置关系清楚。该多次波识别体系能有效识别不同多次波发育特征,为多次波压制提供重要依据,大大提高了资料保真度。

  • 建模成像
  • 刘光照, 毛士博, 宋鹏, 谭军, 赵波, 姜秀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00-70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海洋地震勘探其地震波传播环境为包含流体(上层海水)与固体(下层海底之下岩层)的耦合介质,基于流固耦合方程可高精度的模拟海洋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传播规律,然而当前流固耦合方程大多基于声波和弹性波方程,忽略了固体当中品质因子导致的频率耗散效应。文中基于声波方程和黏弹性波方程,将压力分量与正应力的关系引入黏弹性波方程中,构建了声波─黏弹性波耦合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声波─黏弹性波耦合方程的多参数全波形反演。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声波─黏弹性波耦合方程的多参数全波形反演由于充分考虑了地震波传播中的频率耗散效应,对于速度等参数模型的反演精度明显优于声波─弹性波耦合方程的反演结果,在实际OBN数据全波形反演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张琦, 李振春, 曲英铭, 杨静, 张雷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10-71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第二类切比雪夫展开在数值近似中一直广泛应用,相比于第一类切比雪夫展开,对目标函数的约束更为严格,具有更小的误差累积。因此,从频率域声波波动方程出发,将第二类切比雪夫展开引入傅里叶单程波延拓算子开展波场延拓,通过Born近似理论和互相关成像条件实现了基于第二类切比雪夫直接展开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在沿着深度传播时使用各个位置的精确速度,相比于使用深度层背景速度加扰动速度模式的常规单程波延拓方法具有更低的误差,使波场延拓算子在强横向速度差异下取得更高精度。通过波场快照分析、模型成像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相比常规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像精度。

  • 岩石物理
  • 李林鑫, 漆乔木, 李小斌, 孟继昆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18-72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地下岩石普遍存在多尺度的裂缝,当地震波通过这类岩石时造成流体相对于固体流动,从而使得地震波产生频散和衰减。然而,目前大多数岩石物理模型假设背景介质为各向同性且仅考虑水平或定向排列裂缝,对不同频段下的不同方位、不同倾角裂缝岩石的弹性性质考虑较少,并且对裂缝引起的地震波衰减分析不足。为此,在横向各向同性(TI)背景下构建了空间任意倾斜方向的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基于线性滑移裂缝模型,文中重构了模型在低频极限和高频极限下的裂缝岩石柔度矩阵表达形式,构建了依赖频率的裂缝岩石的柔度矩阵,并通过Gassmann方程添加流体,得到了在TI背景下的倾斜裂缝岩石物理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含流体裂缝岩石速度、衰减随频率、裂缝倾角及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定量评价了背景各向异性对于裂缝介质弹性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倾角、方位角会显著影响速度和衰减的变化,背景各向异性对裂缝岩石速度、衰减均有影响,且在不同频率下,背景各向异性对速度和衰减的影响不同。

  • 刘兵, 周怀来, 王元君, 刘兴业, 陶柏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28-738.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高压背景下的深水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导致岩石弹性性质有所差异,利用常规正演、反演方法难以实现对储层的有效预测。岩石物理模型是连接储层物性参数与弹性参数的关键,为解决深水少井地区面临的高压环境和井资料稀缺所导致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问题,在岩石物理建模过程中考虑有效压力的影响,对砂岩孔隙纵横比进行压力修正,拟合自适应的砂岩孔隙比,据此构建了考虑有效压力修正的深水砂泥岩地层岩石物理模型。将提出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应用于中国南部海洋深水A工区,相较于传统岩石物理模型,所构建的岩石物理模型的测井曲线重构精度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构建的压力自适应岩石物理模型建立伪井,以应对少井资料所带来的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实际资料应用表明,联合多口伪井所得反演结果能够更好地识别储层,反演结果与沉积相、钻井结果吻合度更高,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 邹嘉齐, 陈双全, 杨志芳, 卢明辉, 晏信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39-75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主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储层特征表现为页理缝发育、孔隙度低、水平与垂直渗透率差异大、孔隙结构复杂等。因此,厘清页岩储层的弹性参数与物性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页岩油储层预测十分重要。目前针对页岩的页理缝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文中基于各向异性背景介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富含有机质的裂缝—孔隙型页岩岩石物理建模方法。通过岩石物理建模,对比分析了基质孔隙度、纵横比、连通系数和页理缝长度、宽度及数量对页岩弹性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纵波速度受连通系数影响较大,横波速度不受连通系数的影响;长度大于100 μm的页理缝对各向异性参数影响较大,不应将其归纳为本征各向异性;纵横波速度比(VP/VS)与页理缝的长度成正相关性,而与页理缝的数量关系是先降低后增加。所提方法对某实际工区的测井数据进行了应用测试,获得的纵、横波速度与实测的纵、横波速度变化一致性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适用性,可以将该方法作为中国陆相页岩油储层表征的重要桥梁。

  • 综合研究
  • 于雪峰, 于福生, 郭强, 韩宏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52-7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弄清油气沿油源断裂运移特征及其在断裂两侧不同砂体中的分布规律,在断砂配置划分的基础上,由区域性泥岩盖层封闭部位确定断砂配置输导油气部位,由断砂配置处断裂填充物封闭程度确定断砂配置封闭部位,并据此构建了一套利用断接厚度和断裂填充物封闭程度确定断砂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分布的预测方法。将该方法用于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牛居地区,结果表明:牛西断层与沙三上亚段砂体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主要分布在中段,少量分布在东段,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并在沙三上亚段圈闭内聚集成藏,这与目前牛西断层附近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了该方法适用于刻画断砂配置输导向封闭连续转换部位的分布。

  • 董子龙, 刘洋, 孙宇航, 田文彬, 邸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61-774.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目标函数通常基于L2范数构建,效果受地震资料信噪比影响较大。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纵波、转换波联合AVO反演方法。该方法基于贝叶斯理论,联合纵波、转换波地震数据,利用归一化零延迟互相关算法构建目标函数进行反演。纵波和转换波地震数据的联合可以增强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地震数据的归一化策略和互相关目标函数可以增强反演算法的抗噪能力。因此,文中方法可以从较低信噪比地震数据中反演得到精度较高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密度参数。信噪比分别为7、1 dB的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均表明,文中方法能够实现较低信噪比地震数据的高精度反演。与基于L2范数目标函数的联合反演对比表明,文中方法误差更小、抗噪能力更强。

  • 消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74-7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 综合研究
  • 王嘉, 尹川, 李爱山, 陈亮, 孔国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75-782.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巴巴多斯增生楔盆地碎屑岩储层分布广泛,储层类型以深水浊积砂岩为主,油气类型为生物气藏。由于盆地含气砂岩和含水砂岩在地震资料上均呈现“亮点”异常,常规叠后油气检测方法难以准确预测气层分布,前期勘探成功率低。因此,在分析已钻井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亮点型”砂岩储层的叠后相对振幅解耦流体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流体替代、正演模拟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储层地震响应的主控因素;其次,设计针对“亮点型”砂岩储层的叠后相对振幅解耦因子,建立不同岩性及流体的相对振幅关系量版;最后,利用相对振幅关系量版区分含气砂岩和含水砂岩,有效实现基于不同采集年代叠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对研究区含气砂岩和含水砂岩的区分能力更强,有效避免了传统叠后油气检测方法的盲区,显著提升了生物气层的预测精度,为勘探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 徐大维, 李琼, 陈子杰, 何建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83-79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3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勘探的研究对象逐渐转为复杂油气藏,潜江凹陷蚌湖向斜周缘为典型的内陆盐湖沉积,蚌湖向斜的潜三段的复杂砂泥岩薄互层储层构造需要高精度与高分辨率的勘探技术支持实际生产。为此,开展基于测井的正演模拟分析与复杂岩性划分。首先,基于原始测井数据分析计算岩性数据,分析含不同流体砂岩(含水砂岩、含油砂岩以及干层砂岩)的岩性特征,根据褶积理论建立4种不同楔形正演模型,研究不同岩性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次,基于K-均值算法用已知测井岩性数据重构岩性曲线,利用密度属性对自然伽玛值进行修正,进一步划分岩性;最后,设计潜三段4油组连井地质模型,研究储层厚度变化、含流体变化对振幅的影响。模型分析及实例表明,K-均值算法可有效划分盐岩、砂岩和膏泥岩三种岩性,预测准确度为90.4%,基于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建立的正演仿真模型与实际地质特征一致。因此,利用测井数据重构岩性曲线建立仿真正演模型,对盐泥互层以及薄层砂岩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 非地震
  • 杨威, 蔡盼盼, 李清坤, 刘礼煌, 胡祥云, 刘亚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794-80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金属矿物、硫化物和油气资源等探测目标常呈现较强的激发极化特性,使得瞬变电磁信号出现畸变,若忽略激发极化效应往往导致瞬变电磁数据难以拟合甚至出现错误解释。文中基于时域有限体积法,采用Padé级数对Cole-Cole模型进行逼近,实现了含激发极化效应的瞬变电磁三维正演模拟。传统Padé级数中心频率的选取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正演结果对频率相关系数的变化较为敏感,限制了其在频率相关系数变化较大区域的应用。文中定量计算了Padé级数逼近过程产生的误差,并基于误差信息提出了中心频率自适应选取算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多个模型数值实验,验证了文中算法的计算精度及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极化介质模型与非极化介质模型瞬变电磁响应的特征差异,并对实例模型模拟了瞬变电磁场极化异常体的充放电过程。

  • 李宗杰, 蔡盼盼, 李清坤, 秦策, 高文龙, 王绪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3): 806-81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可视化   收藏

    时频电磁法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非常广泛。三维正演模拟能够获得地下三维电性结构的电磁响应,是电磁数据定性解释和电磁勘探观测系统设计的重要工具,也是三维反演的基础。利用时频电磁三维自适应有限元正演模拟算法,求解电场需满足的二阶偏微分方程,并基于电磁场连续性条件估计后验误差,据此指导网格自适应加密,实现电磁响应的高效、精确模拟。相比传统正演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计算量。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算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然后对油气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时频电磁响应对储层的灵敏度。该研究为利用时频电磁法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