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模态框(Modal)标题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选择包含的内容

ISSN 1000-7210
CN 13-1095/TE
  •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编辑委员会
    • 青年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E-mail Alert
  • 物探装备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DC2GModels
  • 广告服务
  • 期刊订阅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综合信息 更多>>
  • 热点文章荟萃
  • 经典专题/专刊/虚拟专题
更多...
更多...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2025年, 第6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5, 60(5):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X

    . 目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0-0.

      可视化   收藏
  • 智能地球物理
  • 基于超稀疏测井标注的半监督地震相自动识别
    李克文, 董明辉, 李文韬, 武清汕
    2025, 60(5): 1089-1098.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李克文, 董明辉, 李文韬, 武清汕. 基于超稀疏测井标注的半监督地震相自动识别[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089-1098.

    Kewen LI, Minghui DONG, Wentao LI, Qingshan WU. Semi-supervised automatic seismic facies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ultra-sparse well logging label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089-1098.

      可视化   收藏

    地震相识别是地震数据解释的重要环节之一,深度学习技术可有效提高地震相自动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深度学习方法依赖大量的地震标注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注成本高、难度大,且基础的测井数据无法直接使用。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稀疏测井标注的半监督地震相自动识别方法。首先,在HRNet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使用一维测井标签进行监督的地震相识别网络模型。其次,针对地震数据的纵向特征,构建稀疏标签采样模块(SLSM)并围绕测井标签采样,不在纵向上对地震数据进行切割,保留其纵向深度特征,为后续的半监督学习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地震数据的横向相关性,提出区域生长训练策略(RGTS),通过迭代生长的方式将测井标签信息扩展到整个地震体。真实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网络模型仅使用占总数据量不足0.5%的32条一维测井标签,即可实现MIoU(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为79.64%的地震相识别结果。该方法可为测井资料少且局部分布的工区开展地震相识别研究提供参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基于卷积残差BiLSTM网络的层理缝定量表征方法
    圣学礼, 胡慧婷, 付晓飞, 王海学, 钱诗友, 孙雅雄
    2025, 60(5): 1099-111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圣学礼, 胡慧婷, 付晓飞, 王海学, 钱诗友, 孙雅雄. 基于卷积残差BiLSTM网络的层理缝定量表征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099-1110.

    Xueli SHENG, Huiting HU, Xiaofei FU, Haixue WANG, Shiyou QIAN, Yaxiong SUN.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of bedding fractures based on convolution residual BiLSTM network[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099-1110.

      可视化   收藏

    层理缝在致密砂岩储层和页岩储层中普遍存在,其作为油气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对油气富集和开采效率等影响显著。传统层理缝预测方法受限于地震、测井资料质量以及实钻井数量,且在准确率及效率上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裂缝识别和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模型复杂度的增加,梯度异常及性能退化等问题也愈加明显,且常用模型不能充分适应序列型地震和测井数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残差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的层理缝预测新方法。首先,在研究区内均匀部署伪井以解决实钻井数量不足、难以全面覆盖研究区域的问题,并结合岩心观察数据,提取多种具有层理缝统计信息的实钻井及伪井的井旁地震属性,建立训练样本和实际预测数据集;其次,通过样本扩充和预处理相关技术手段解决样本质量问题;最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样本特征提取,并建立卷积残差连接将数据传输至具“门控”机制的BiLSTM网络内进行信息的选择遗忘,有效缓解了深层网络中出现的梯度异常、性能退化等问题,显著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决定系数可达91.3%。苏北盆地M地区层理缝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高效、精准地预测层理缝发育情况,且预测结果与地质认识相符。该方法为现场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支撑与指导。

  • 基于双视图GraphSAGE的测井识别方法——以松辽盆地南部热储层为例
    田枫, 唐莎莎, 刘芳, 刘宗堡, 张庆斌, 赵德利
    2025, 60(5): 1111-112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田枫, 唐莎莎, 刘芳, 刘宗堡, 张庆斌, 赵德利. 基于双视图GraphSAGE的测井识别方法——以松辽盆地南部热储层为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11-1123.

    Feng TIAN, Shasha TANG, Fang LIU, Zongbao LIU, Qingbin ZHANG, Deli ZHAO. Logg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rmal reservoirs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based on dual-view GraphSAGE[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11-1123.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东部常规油气资源枯竭和油田含水率增加,地热能开发成为了老油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而热储层识别是地热田研究的核心工作。针对现有热储层识别算法未能将测井数据之间隐藏的样本关系作为输入进行训练测试,以及单一视图对其中蕴含的深度序列信息和空间特征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视图GraphSAGE(dv-GraphSAGE)的热储层测井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深度序列和特征相似性构建深度距离图和特征相似图;然后,利用GraphSAGE和特征自注意力机制(FSAtt)提取特征,保留视图的信息丰富性和复杂关联;最后,通过自适应特征融合模块将视图特征融合,并输入多层感知机(MLP)网络实现热储层识别。30口地热井测井资料的实验结果表明,dv-GraphSAGE模型对泥岩层、致密层、干层、油层和水层的整体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4%,其中水层识别率为96.9%。实验对比结果也表明,dv-GraphSAGE具有更优的热储层识别效果,为油田地热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处理技术
  • 曲波域逆散射级数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
    张政, 李振春, 李志娜, 段文胜, 赵锐锐, 向平奥
    2025, 60(5): 1124-113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张政, 李振春, 李志娜, 段文胜, 赵锐锐, 向平奥. 曲波域逆散射级数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24-1133.

    Zheng ZHANG, Zhenchun LI, Zhina LI, Wensheng DUAN, Ruirui ZHAO, Pingao XIANG. Inverse scattering series method for interbed multiple suppression in curvelet domai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24-1133.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勘探中的多次波压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海洋勘探中更加突出。研究针对层间多次波的压制发展了一种基于曲波域逆散射级数方法。曲波变换(Curvelet Transform,CT)作为一种多尺度、多方向的变换方法,能够将地震数据稀疏表示,有利于捕捉地震数据的主要特征。将CT与逆散射级数法相结合,首先利用CT将地震数据转换到曲波域,然后通过逆散射级数法在曲波域中预测层间多次波。该方法无需对地下介质建立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而且CT可以将地震数据稀疏表示,从而减少了逆散射级数法的计算量。通过对预测的多次波进行逆CT,将其重建到时空域中,并从原始地震数据中减去,最终得到压制多次波后的有效信号。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不仅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还减少了内存消耗。这项研究为地震数据处理中多次波的压制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有望在实际地震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一种改进的Q值提取和反Q滤波方法及应用
    史威龙, 熊晓军, 张本健, 王朝, 熊高君
    2025, 60(5): 1134-114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史威龙, 熊晓军, 张本健, 王朝, 熊高君. 一种改进的Q值提取和反Q滤波方法及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34-1145.

    Weilong SHI, Xiaojun XIONG, Benjian ZHANG, Chao WANG, Gaojun XIONG. An improved Q estimation and inverse Q-filter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34-1145.

      可视化   收藏

    常规叠后地震数据通常受吸收衰减影响导致主频较低、频带较窄,分辨率低,反演预测效果不佳。因此,为得到保真、保幅的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提出一种改进的Q值提取和反Q滤波方法。首先,在Q值提取方面,针对因薄层调谐效应导致提取的子波振幅谱偏离实际情况影响Q值提取精度的问题,引入了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方法,通过对对数振幅谱分解和重构,消除反射系数的干扰,以获得去除调谐效应的子波振幅谱,并结合能量谱质心频移法,获得更高精度的Q值;然后,在反Q滤波方面,优化了时变增益稳定因子法的振幅补偿函数,克服了对密度的依赖性,获得了更稳定的反Q滤波结果。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够获得保真、保幅的高分辨率叠后地震数据,为研究区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

  • 基于稀疏正则化FWI和mOWL-QN的微地震震源位置与震源子波同时反演方法
    张申, 李萌, 崔广智, 毛冠华
    2025, 60(5): 1146-115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张申, 李萌, 崔广智, 毛冠华. 基于稀疏正则化FWI和mOWL-QN的微地震震源位置与震源子波同时反演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46-1159.

    Shen ZHANG, Meng LI, Guangzhi CUI, Guanhua MAO. Simultaneous inversion of microseismic source locations and source wavelets based on sparse regularization FWI and mOWL-Q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46-1159.

      可视化   收藏

    微地震监测对致密油气藏增产过程中水力压裂诱导裂缝的定量表征有重要意义。然而,微地震信号往往包含较强的背景噪声,使基于震相初至信息的震源参数反演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较低。因此,借鉴地震勘探的声波方程全波形反演(FWI),基于完整的微地震波形信息,提出基于稀疏正则化FWI和mOWL-QN的微地震震源位置与震源子波同时反演方法。首先,针对微地震震源信号随机且连续的特点,采用稀疏正则化约束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反演微震事件的时空源函数,通过施加稀疏性L1范数作为正则化约束项,降低了算法对背景噪声的敏感性;其次,针对目标泛函的不可微性,采用修正正交有限内存拟牛顿(mOWL-QN)方法优化求解;最后,基于Marmousi模型,分析该算法对稀疏正则化系数、速度模型、背景噪声和观测系统的敏感度规律。数值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无需震源子波主频和类型的先验信息,在一定背景噪声下能保持反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同时反演微地震震源的空间位置与时域震源子波函数,进一步提高微地震震源参数的反演精度,为水力压裂诱导裂缝几何产状与储层改造后的渗流通道高精度定量表征提供技术支撑,对优化压裂施工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 地震模拟
  • 应用三阶WENO格式和Lax-Friedrichs算法求解因式分解程函方程
    黄光南, 康婕, 尹玉茹, 陶学佳, 李瑞华, 吕安琪
    2025, 60(5): 1160-116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黄光南, 康婕, 尹玉茹, 陶学佳, 李瑞华, 吕安琪. 应用三阶WENO格式和Lax-Friedrichs算法求解因式分解程函方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60-1167.

    Guangnan HUANG, Jie KANG, Yuru YIN, Xuejia TAO, Ruihua LI, Anqi LYU. Factored eikonal equation solver based on third-order WENO scheme and Lax-Friedrichs fast sweeping metho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60-1167.

      可视化   收藏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是地震偏移、地震层析成像和近地表静校正等的关键基础技术。为了提高地震波旅行时计算的精度,文中采用三阶WENO(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加权本质无振荡)差分格式与Lax-Friedrichs算法求解因式分解程函方程。首先,将一般程函方程进行因式分解以避免地震旅行时在源点附近产生奇异;然后,将因式分解后的程函方程写成Lax-Friedrichs旅行时迭代格式,并用三阶WENO差分格式代替迭代格式中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旅行时偏微分项;最后,采用快速扫描迭代算法求解因式分解后的旅行时迭代格式。采用因式分解方程和高阶WENO差分格式可以有效提高地震波旅行时的计算精度。均匀介质、二维和三维常梯度速度模型的数值解表明,与使用常规程函方程的方法相比,文中的旅行时计算方法明显地提高了地震波旅行时的计算精度。

  • 一种适用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场模拟的有效纯P波方程
    徐世刚, 黄兴国, 韩丽, 刘洋
    2025, 60(5): 1168-117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徐世刚, 黄兴国, 韩丽, 刘洋. 一种适用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场模拟的有效纯P波方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68-1177.

    Shigang XU, Xingguo HUANG, Li HAN, Yang LIU. An effective pure P-wave equation for seismic wave simulation in orthorhombic anisotropic media[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68-1177.

      可视化   收藏

    与横向各向同性(TI)模型相比,具有水平和垂直对称轴的正交各向异性(ORT)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在ORT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和成像中,传统基于声学假设的拟声波方程简单易行、计算高效,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声学假设仅是数学上的简化运算,缺乏明确物理意义,因此在ORT介质波场模拟中,常规拟声波方程容易引起伪横波污染及传播不稳定。为了有效缓解传统ORT拟声波方程的问题,文中改进了新的优化纯P波方程及其高精度数值求解算法。采用优化策略对复杂的原始ORT介质P波频散关系式进行近似,展开方程形式简单且具有高精度近似效果。联合应用改进的高阶各向异性泊松算子和差分离散方案对提出的纯P波方程进行精确高效求解。相速度分析表明,与现有较为先进的近似方案相比,文中优化方案在不增加计算量的基础上具有更高近似精度。多个模型算例表明,与传统拟声波方程计算的地震波场相比,文中提出的优化纯P波方程针对不同复杂介质均能显著抑制伪横波干扰及数值不稳定,产生精确有效的地震波场响应。

  • 建模成像
  • 面波频散曲线与H/V谱比曲线联合反演在西安地裂缝探测中的应用
    邵广周, 杨轲, 胡景, 王芃, 常卫帅, 霍科宇
    2025, 60(5): 1178-1187.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邵广周, 杨轲, 胡景, 王芃, 常卫帅, 霍科宇. 面波频散曲线与H/V谱比曲线联合反演在西安地裂缝探测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78-1187.

    Guangzhou SHAO, Ke YANG, Jing HU, Peng WANG, Weishuai CHANG, Keyu HUO. Joint inversion of surface wave dispersion and H/V spectral ratio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detection of ground fissure in Xi'a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78-1187.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环境中对地下不良地质体探测主要采用被动源面波频散曲线反演和H/V谱比反演两种方法。前者仅利用垂直分量地震记录,未充分使用水平分量信息;后者主要通过H/V谱比曲线峰值对应的场地卓越频率估算覆盖层厚度,较少用于横波速度结构反演。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同时使用频散曲线和H/V谱比曲线进行联合反演,利用面波的多分量信息,进一步提升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文中建立了代表均匀沉积层的三层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以及模拟断裂带的三层垂直断层介质模型,对比分析了频散曲线反演、H/V谱比曲线反演以及二者联合反演的效果。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联合反演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反演结果。最后以西安市F5地裂缝为例,利用地铁地震数据验证了联合反演用于城市地下构造探测与监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频散曲线和H/V谱比曲线联合反演对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 岩石物理
  • 基于弹—电联合岩石物理模型定量预测致密油储层流体饱和度
    张婷, 赵文智, 巴晶, 庞孟强, 卞从胜, 江青春
    2025, 60(5): 1188-1202.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5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张婷, 赵文智, 巴晶, 庞孟强, 卞从胜, 江青春. 基于弹—电联合岩石物理模型定量预测致密油储层流体饱和度[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88-1202.

    Ting ZHANG, Wenzhi ZHAO, Jing BA, Mengqiang PANG, Congsheng BIAN, Qingchun JIANG.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fluid satura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based on a joint elastic-electric rock physics model[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188-1202.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油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储层具有孔隙度低、矿物成分复杂、泥质含量高以及油水难以区分等特征。目前,致密油储层评价如果仅基于单一的声波数据及弹性特征,就难以精确识别油水分布,而结合电学特性则可更直观地反映油水分布特征。为此,首先,以松辽盆地青二段致密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采集储层11块岩心样本,开展超声波实验测量及弹性参数的流体敏感性分析,并利用工区测井数据分析了储层的弹性和电学特性与孔隙度、泥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弹性及电学微分有效介质理论及喷射流模型分别构建了具有相同微观结构的致密油弹性岩石物理模型和电学岩石物理模型,并进一步分析岩石的孔隙度、泥质含量及含水饱和度等因素对弹性波速度、电导率的影响;最后,结合岩石弹性和电学响应,构建了适用于致密油储层的三维声―电联合岩石物理模板,通过测井数据对模板进行标定、校正,并应用于实际致密油储层,预测了储层的孔隙度、泥质含量和含油饱和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具有流体和结构两种非均质性的致密油声―电联合岩石物理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致密油岩石的声电数据,并可预测储层油水饱和度。

  • 川中地区茅口组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方法
    赵虎, 黄向前, 赵容容, 戴菁芸, 陈伟, 安虹伊
    2025, 60(5): 1203-121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赵虎, 黄向前, 赵容容, 戴菁芸, 陈伟, 安虹伊. 川中地区茅口组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03-1213.

    Hu ZHAO, Xiangqian HUANG, Rongrong ZHAO, Jingyun DAI, Wei CHEN, Hongyi AN. Stratum fracture pressure prediction of Maokou Formation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03-1213.

      可视化   收藏

    地层破裂压力的准确预测是深层目标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保障。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地层溶蚀孔洞发育,非均质性强,成岩作用与砂岩、泥岩有所不同。现有的破裂压力预测方法都是以泥岩、页岩为背景,在预测茅口组时误差较大,无法准确指导钻井实施。为此,以川中地区茅口组岩溶地层为背景,将茅口组灰岩分为溶蚀孔缝发育的灰岩和致密灰岩两类。在此基础上,分析破裂压力与测井参数的相关性,再以黄氏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物性变化和低泥质含量的破裂压力预测模型。进一步结合叠前反演方法,建立了岩溶地层的改进型破裂压力预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预测方法预测误差小于4.80%,平均误差较黄氏模型降低约21.40%。压力预测结果在纵向上连续性较好,在纵向、横向上的展布规律均符合实际地质特征,可为茅口组高效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测井技术
  • 应用核磁测井与常规测井联合反演确定饱和度的新算法
    石玉江, 刘堂晏, 肖飞, 程媛, 黄科, 冯程, 王轶凡
    2025, 60(5): 1214-122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9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石玉江, 刘堂晏, 肖飞, 程媛, 黄科, 冯程, 王轶凡. 应用核磁测井与常规测井联合反演确定饱和度的新算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14-1223.

    Yujiang SHI, Tangyan LIU, Fei XIAO, Yuan CHENG, Ke HUANG, Cheng FENG, Yifan WANG. New saturation determination algorithm utilizing joint invers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 and conventional logging[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14-1223.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核磁测井的回波观测属于弱信号观测,再加上石油钻井井筒有限空间、高温高压的观测环境,导致回波中的随机噪声无法避免。核磁回波反演是一个高度病态问题,随机噪声的存在往往导致反演结果的不稳定性,甚至导致T2谱的显著偏差,其结果是,核磁回波反演T2谱无法刻画储层的真实物性。考虑常规测井(包括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和自然伽马测井)的相对稳定性,文中提出一种常规测井与核磁测井回波联合反演算法,利用常规测井数据的相对稳定性,抑制随机噪声对核磁回波反演结果的干扰,企图显著提高回波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在核磁测井—常规测井联合反演的基础上,根据常规测井约束方程反演系数的物理意义,推导得到了储层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并形成饱和度迭代算法。实际测井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核磁测井—常规测井的联合反演有效提升了核磁回波反演结果的稳定性。依据稳定反演的T2谱分布,得到迭代计算的储层含水饱和度,该迭代计算饱和度可以用于检测初始计算饱和度是否合理。此外,本次研究提出的迭代饱和度计算方法不依赖于岩石电阻率测井及Archie公式参数,因而具有评价低电阻油层的应用前景。

  • 综合研究
  • 一种新的断控缝洞体储层油气预测方法
    张宏, 桂志鹏, 姜大建, 陈冬, 黄政, 张军华
    2025, 60(5): 1224-1233.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张宏, 桂志鹏, 姜大建, 陈冬, 黄政, 张军华. 一种新的断控缝洞体储层油气预测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24-1233.

    Hong ZHANG, Zhipeng GUI, Dajian JIANG, Dong CHEN, Zheng HUANG, Junhua ZHANG. A new hydrocarbon prediction method for fault-controlled fracture-vuggy reservoir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24-1233.

      可视化   收藏

    断控缝洞型储层是一类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储层,通常由于埋藏较深,地震反射结构与沉积地层耦合,难以用传统方法准确识别其含油气性。因此,提出一种新的断控缝洞体储层油气预测方法。首先,将水平或近水平层状沉积的地层当作背景噪声,并引入地震资料处理领域的K-L变换,通过地层等时体的生成、内嵌及去噪重构加强“立式”缝洞体信息;其次,剥离地层信息后,利用聚焦性较好的广义S变换进行时频谱分析,提取谱能量团最大值,识别常规振幅切片无法揭示的缝洞体隐性构造;然后,用高频端的衰减率属性表征流体,有效判识干井与高产油井;最后,分析含水井的断控因素,在剔除与油气聚集无关的非走滑穿层断层后,用断控属性融合方法预测缝洞体的含油气分布。数值模拟及实际资料分析结果均表明,研究方法和关联的技术对缝洞体油藏的大规模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解释技术及应用
    陈策, 陈浩林, 李嘉宁, 王学刚, 周丽萍, 李相文, 安树杰
    2025, 60(5): 1234-1246.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陈策, 陈浩林, 李嘉宁, 王学刚, 周丽萍, 李相文, 安树杰.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解释技术及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34-1246.

    Ce CHEN, Haolin CHEN, Jianing LI, Xuegang WANG, Liping ZHOU, Xiangwen LI, Shujie AN. DAS borehole-surface joint exploration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mplex loess plateau area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34-1246.

      可视化   收藏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地震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提升困难,难以满足老油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为此,在应用常规井中地震和地面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DAS 3D-VSP成像数据,开展面向油藏精细描述的配套解释技术研究,形成了基于井地联采数据的解释性预处理、储层预测、缝网刻画等技术系列。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应用基于井地联采数据的叠后自适应频谱拓宽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地震资料主频可提高5 Hz,频带拓宽25 Hz;基于DAS 3D-VSP数据的波形指示薄储层反演技术能够准确识别厚度3~5 m单砂体,各层系验证井综合符合率达到86.32%;基于倾角方位扫描约束的缝网识别技术实现了低序级断裂—缝网的有效预测;基于DAS井地联采数据,形成了一套井地+井震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储层刻画精度提升15%。应用结果表明,基于DAS井地联合勘探的配套技术具有推广价值。

  • 基于构造倾角约束的BLI-MCMC叠前随机反演
    李芳, 孙万元, 陈祖银, 汪锐
    2025, 60(5): 1247-12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李芳, 孙万元, 陈祖银, 汪锐. 基于构造倾角约束的BLI-MCMC叠前随机反演[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47-1260.

    Fang LI, Wanyuan SUN, Zuyin CHEN, Rui WANG. Pre-stack stochastic inversion based on structural dip constraints using BLI-MCMC[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47-1260.

      可视化   收藏

    叠前反演是获取地下介质弹性参数的一种重要手段,马尔可夫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算法是叠前反演求解的经典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数值优化算法和线性反演方法,MCMC反演算法具备更高的精度,但仍然存在依赖初始模型、计算耗时长和不确定性大等问题。为此,对常规MCMC反演算法进行改进,提出基于构造倾角约束的BLI-MCMC叠前随机反演方法。首先,将地质构造倾角加入先验约束信息中,提高反演的采样效率,降低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然后,利用贝叶斯线性反演(Bayesian Linear Inversion,BLI)算法为MCMC反演提供良好的初始模型,并作为迭代起点,缩短马尔科夫链的燃烧时间,从初始模型角度提高反演的效率。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均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反演精度和效率,保持了地下介质较高的横向连续性。该方法可为地下起伏介质的反演提供技术支撑。

  • 渤海地区古近系陡坡砂型“汇聚脊”油气汇聚要素及汇聚能力定量评价
    李慧勇, 孙旭, 李吉君, 孙永河
    2025, 60(5): 1261-127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李慧勇, 孙旭, 李吉君, 孙永河. 渤海地区古近系陡坡砂型“汇聚脊”油气汇聚要素及汇聚能力定量评价[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61-1271.

    Huiyong LI, Xu SUN, Jijun LI, Yonghe SUN. Factors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nvergence capacity of "catchment ridge" of Paleogene steep-slope sand model in Bohai Sea[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61-1271.

      可视化   收藏

    “汇聚脊”控藏模式指导渤海地区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陡坡砂“汇聚脊”作为典型的“汇聚脊”样式,评价该类型油气藏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意义重大。文中开展了油气运聚物理模拟实验及地质资料统计,验证了陡坡砂“汇聚脊”油气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明确了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建立了陡坡砂“汇聚脊”汇聚能力的定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影响陡坡砂“汇聚脊”油气富集程度的因素主要为脊孔隙度、脊面积、脊厚度、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油气富集主要受“源—储”因素耦合共同控制。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陡坡砂“汇聚脊”汇聚能力的定量评价模型,对典型油气藏渤中28-X构造汇聚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效果吻合,表明该评价模型合理、可靠,对指导渤海地区陡坡带深层陡坡砂“汇聚脊”控浅层油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基于属性融合与波形模拟顺序驱动的叠后流体预测技术及在港西油田中的应用
    张春, 屈艳玲, 任瑞川, 冯国君, 王臣, 魏雅斋
    2025, 60(5): 1272-1278.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张春, 屈艳玲, 任瑞川, 冯国君, 王臣, 魏雅斋. 基于属性融合与波形模拟顺序驱动的叠后流体预测技术及在港西油田中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72-1278.

    Chun ZHANG, Yanling QU, Ruichuan REN, Guojun FENG, Chen WANG, Yazhai WEI. Post-stack fluid prediction technology driven by attribute fusion and waveform simulation in sequence and application in Gangxi Oilfiel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72-1278.

      可视化   收藏

    目标处理或属性提取是储层预测和流体预测的基础,直接影响储层和流体预测的精度。流体预测是港西油田外围区域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难点,准确预测油气富集区域、有效识别油气界面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有利区优选与井位部署的关键。针对以上难题,基于叠后时间偏移地震资料开展了基于属性融合与波形模拟顺序驱动的流体预测技术研究:首先,基于均方根振幅与弧长属性融合实现了含油气储层的预测;其次,利用波形指示模拟技术对储层油气富集区进行精细预测,即通过目标区岩石物理分析进行流体预测,在此基础上运用电阻率和井径曲线对声波进行重构,建立伪波阻抗曲线与地震反射波之间的共性结构,进而识别储层中的流体。利用这两类技术开展目标区流体预测,吻合率达到90.9%,为港西油田外围区域的储层流体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为同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借鉴。

  • 融合时间序列集成学习和解释性分析的岩性—流体识别方法
    任权, 胡光辉, 唐金良, 张岳, 薛启航, 张宏兵
    2025, 60(5): 1279-1289.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5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任权, 胡光辉, 唐金良, 张岳, 薛启航, 张宏兵. 融合时间序列集成学习和解释性分析的岩性—流体识别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79-1289.

    Quan REN, Guanghui HU, Jinliang TANG, Yue ZHANG, Qihang XUE, Hongbing ZHANG. Lithology-fluid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time series ensemble learning and interpretive analysis[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79-1289.

      可视化   收藏

    岩性—流体识别是储层预测和地质建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机器学习模型在该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其决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同时面临着分类结果的非唯一性及不确定性评估的挑战。为此,提出一种高精度且具可解释性的岩性—流体识别方法,即将异构时间序列集成学习算法HIVE-COTE 2.0(HC2)与SHAP解释性分析相结合。HC2通过整合多种基分类器,并采用交叉验证精度加权的概率集成策略,可提升预测准确性与泛化能力,同时生成的概率值可量化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决策提供风险评估支持。SHAP可进一步分析输入参数的重要性,优化特征组合,从而提升分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准确性、泛化能力及可解释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模型,可为油气储层的精准预测与高效开发提供新思路。

  • 改进蚂蚁追踪工作流在BZ区块的应用
    彭家俊, 彭小龙, 向东流, 朱苏阳, 王超文, 任兴南
    2025, 60(5): 1290-130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彭家俊, 彭小龙, 向东流, 朱苏阳, 王超文, 任兴南. 改进蚂蚁追踪工作流在BZ区块的应用[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90-1300.

    Jiajun PENG, Xiaolong PENG, Dongliu XIANG, Suyang ZHU, Chaowen WANG, Xingnan REN. Application of improved ant tracking workflow in BZ block[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290-1300.

      可视化   收藏

    BZ区块位于库车坳陷,目的层埋深超过6000 m,裂缝发育。现有地震资料品质低,常规的蚂蚁追踪工作流对断裂系统的解释存在蚂蚁值小、蚂蚁值一致性差、断裂特征不明显等问题,难以满足区块对断裂系统表征的需要。为此,针对研究区块地质特点结合现有数据资料,提出了蚂蚁追踪工作流的改进方案。首先,基于全局优化以及对细微地质特征的解释,在倾角一致性和曲率一致性叠后属性基础上生成蚂蚁属性体;其次,通过对比分析默认参数下的单重蚂蚁体与多重蚂蚁体对低级序断裂表征、蚂蚁值一致性等方面的特点,确定了蚂蚁属性体的迭代次数;最后,通过对不同蚂蚁追踪参数组合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优化区块边界处断裂的表征精度,得到最终蚂蚁属性体。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生成的蚂蚁体在断裂表征效果、蚂蚁值大小、蚂蚁值一致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蚂蚁追踪工作流,完成区块内321条断裂组合,有效提高了断裂系统的解释精度,提取的断裂片与人工解释的内部和边界断层匹配度高,解决了BZ区块超深层因地震资料品质低导致的断裂系统表征不理想的问题。该方法可为地质条件相似区块的断裂系统表征提供方法参考。

  • 开发地震
  • 应用时移地震识别深水浊积砂岩油藏水驱前缘
    曹树春, 李春鹏, 曹向阳, 张佳佳, 刘励云
    2025, 60(5): 1301-131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曹树春, 李春鹏, 曹向阳, 张佳佳, 刘励云. 应用时移地震识别深水浊积砂岩油藏水驱前缘[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301-1315.

    Shuchun CAO, Chunpeng LI, Xiangyang CAO, Jiajia ZHANG, Liyun LIU. Identification of waterflood front in deepwater turbidity sandstone reservoir by time-lapse seismic metho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301-1315.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时移地震可识别注水开发下的水驱前缘,但常规方法在油藏变化方面缺少对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压力横向耦合变化的分析,在岩石物理方面缺少对含水饱和度、孔隙压力、有效压力多因素同时变化对岩石弹性参数影响的分析,缺少不同开发条件下的正演模拟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文中首先在油藏变化方面,利用Buckley-Leverett方程建立了注水开发下油藏含水饱和度、孔隙压力变化时的水驱前缘的特征及二者横向耦合变化特征;然后在岩石物理方面,利用Hertz-Mindlin接触模型、Batzle-Wang流体模型、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建立了面向时移地震的岩石物理模型,明确了水驱条件下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压力变化导致的弹性参数在水驱前缘的特征及横向变化特征;最后在正演分析方面,设计了原始状态、天然能量开发、注水开发、憋压情况、强憋压情况5种情形,明确了5种情形在水驱前缘的时移地震响应特征及横向变化特征,进一步确定了注水开发下利用时移地震振幅变化率识别水驱前缘的定量标准。实际油田应用表明,利用时移地震可较好地识别水驱影响范围,通过各期时移地震对比可以较好地确定水驱路径及历史,因此时移地震技术可以有效地指导深水油藏的注水精细开发。

  • 井震一体化实时导向技术在水平井跟踪中的应用——以米脂地区煤岩气水平井跟踪为例
    崔晓杰, 张盟勃, 倪娜, 许飞龙, 朱军
    2025, 60(5): 1316-1325.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崔晓杰, 张盟勃, 倪娜, 许飞龙, 朱军. 井震一体化实时导向技术在水平井跟踪中的应用——以米脂地区煤岩气水平井跟踪为例[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316-1325.

    Xiaojie CUI, Mengbo ZHANG, Na NI, Feilong XU, Jun ZHU.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guidance technology integrating well-seismic analysis in horizontal well tracking: a case study of coalbed methane horizontal well tracking in Mizhi area[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316-1325.

      可视化   收藏

    水平钻井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油气藏的开采效率,近年在煤岩气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较好应用效果。随着煤岩气深入开发,地质情况愈发复杂,水平井钻进过程中面临脱靶、穿漏靶窗等工程风险。针对此类问题,文中综合入靶控制技术、井震结合微幅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人工智能储层迭代预测技术、水平段模型导向技术提出了井震一体化实时导向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直观性,可有效支撑钻井跟踪。在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本溪组煤岩气水平井H1跟踪过程中应用该技术,根据钻井钻遇地质情况不断开展预测结果迭代,修正导向模型,保障了钻具在靶窗内优质储层中顺利钻进。在井震一体化实时导向技术的指导下,该井煤岩钻遇率为100%,水平段全烃达到50%~90%,效果优秀。实际应用表明,文中的井震一体化实时导向技术对煤岩气水平井跟踪比较有效,同时对页岩气水平井跟踪也有借鉴意义。

  • 非地震
  • 时频电磁(TFEM)法:回顾与展望
    何展翔, 董卫斌, 刘雪军, 王志刚, 唐必晏
    2025, 60(5): 1326-134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何展翔, 董卫斌, 刘雪军, 王志刚, 唐必晏. 时频电磁(TFEM)法:回顾与展望[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326-1340.

    Zhanxiang HE, Weibin DONG, Xuejun LIU, Zhigang WANG, Biyan TANG. Overview of time-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326-1340.

      可视化   收藏

    时频电磁(TFEM)法是一种新兴的电磁勘探方法,二十一世纪初从油气勘探领域发展和兴起,融合了时域和频域电磁方法的优点,能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确的地下结构成像和多电磁参数约束,在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推广到地热和金属矿勘探领域。文中系统回顾了TFEM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CSAMT方法的局限性,到通过仪器创新(如宽频带发射系统、节点式接收装备)和智能化升级(5G云采集、OpenHarmony系统)实现高精度探测;针对复杂目标,提出了多方位同步激发、井地联合观测等采集技术,并发展了时—频数据融合处理与激电效应反演方法,有效提升了油气检测成功率(达75%以上)。实际应用方面,TFEM已在全球150余个勘探目标中累计完成超过4.7万公里剖面,成功应用于碎屑岩、岩性圈闭等多类型储层目标的探测。TFEM技术未来的突破方向是智能化装备、AI解释、多场耦合反演等,其应用将拓展至半航空电磁、海洋勘探及地热/环境监测等领域,为深地资源开发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 物探装备
  • 海底地震勘探综合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
    崔焘, 杨保财, 张昊楠, 阮福明, 匡翠林, 闫佳琛
    2025, 60(5): 1341-1351.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崔焘, 杨保财, 张昊楠, 阮福明, 匡翠林, 闫佳琛. 海底地震勘探综合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341-1351.

    Tao CUI, Baocai YANG, Haonan ZHANG, Fuming RUAN, Cuilin KUANG, Jiachen YA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ystem for ocean bottom seismic exploration[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341-1351.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海底地震勘探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是一种十分高效的作业模式。海底地震勘探需要对勘探船及震源阵列进行实时导航及监控,确定响炮时刻震源阵列及海底检波器的空间位置。震源阵列和海底检波器的定位精度会直接影响勘探数据的成像质量及可靠性。为此,基于海底地震勘探作业需求,对节点布放、声学二次定位和震源激发等关键算法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基于算法研制了海底地震勘探综合导航系统。实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综合导航系统响炮预测精度优于0.3 m,应答器定位结果与目前主流的进口导航系统较差约为1 m,可满足海底地震勘探导航作业精度需求。目前,该系统已在南海和渤海的勘探作业中投入生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时进制数据脉冲式传输方法
    郭振兴, 周恒, 叶朋朋, 王井富, 肖永新, 王宁
    2025, 60(5): 1352-1360. https://doi.org/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4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引用本文
    X

    郭振兴, 周恒, 叶朋朋, 王井富, 肖永新, 王宁. 时进制数据脉冲式传输方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352-1360.

    Zhenxing GUO, Heng ZHOU, Pengpeng YE, Jingfu WANG, Yongxin XIAO, Ning WANG. Temporal-base data pulse transmission method[J].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2025, 60(5): 1352-1360.

      可视化   收藏

    现有数据传输技术面临编码复杂度高、加密效率不足以及数据压缩受限等挑战,制约了高效安全通信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超低流量数据传输方案——时进制数据脉冲式传输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结合高精度时间同步和细分技术,并构建了“时进制”理论框架,即利用精确的时间基准作为数据编码基础,通过超大进制表达将信息映射到特定的脉冲时序或相位上,实现数据的脉冲式传递。这种机制显著简化了传统编码过程,并天然增强了数据的保密性(源于时间脉冲的精确同步要求)和压缩潜力(源于信息在时间维度上的高效脉冲编码)。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时进制数据脉冲式传输方法在显著提升传输速率、大幅节省通信带宽以及强化信息保密性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证明了其在未来高效安全数据传输场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巨大的价值。

  • 消息
  • 202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2025, 60(5): 1167-1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X

    . 2026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167-1167.

      可视化   收藏
  • 广告索引
    2025, 60(5): 1213-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引用本文
    X

    . 广告索引[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5, 60(5): 1213-1213.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登录
专家登录
编辑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部公告
更多
2025年, 第6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15
期刊信息
双月刊,1966年创刊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
     责任公司
主  编:李培明
编辑出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地  址:河北省涿州市11号信箱石油学会
电  话:(0312)3822282 ,3821246
传  真:(0312)3822458
邮政编码:072751
国外代号:BM282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 更多>>
  • 更多>>
友情链接
更多...
  •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
  • 中国知网
  • 万方数据
  • 地球物理学报
微信公众号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投稿查稿 专家登录 主编登录 编辑登录 TOP

作者中心

  • 在线投稿
  • 在线查稿
  • 投稿须知
  • 论文写作须知
  • 论文模板
  • 版权协议
  • 审稿中心

  • 主编审稿
  • 专家审稿
  • 申请成为审稿人
  • 在线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 编辑部

  • 关于我们
  • 编辑办公
  •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 联系我们

  • 地址:河北省涿州市甲秀路39号东方地球物理公司5号院科技楼A座415—419室
  • 邮编:072751
  • 电话:(0312)3822282 ,3821246
  • 传真:(0312)3822458
  • 网址: http://www.ogp-cn.com 或 http://www.ogp-cn.com.cn
  • 京ICP备13042042号 冀ICP备14016681号-4 版权所有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