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首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综合信息
 ·广告合作
  广告须知
 ·全文浏览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最新录用
  优先出版
  高级检索
  论文点击排行
  论文下载排行
 ·编 辑 部
  关于我们
  编辑办公
  创刊50周年专题片
 ·编辑部公告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已创建
· 2023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2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2021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征订单
· 李培明主编被聘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 物探学字〔2017〕6号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
· 本刊将全文上网
        更多...
 访问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6年 41卷 5期
刊出日期:2006-10-15

处理方法
目录
经验交流
采集技术
综合研究
测井技术应用
非地震
综述
经验交流
   
目录
0
目录
2006 Vol. 41 (5): 0-0 [摘要] ( 79 ) [HTML 1KB] [PDF 0KB] ( 93 )
0
英文摘要
2006 Vol. 41 (5): 0-0 [摘要] ( 55 ) [HTML 1KB] [PDF 465KB] ( 255 )
采集技术
493 熊金良, 狄帮让, 岳英, 魏建新, 薛广建, 顾培成
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采集脚印分析
采集脚印是描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的新概念,采集脚印的形成机理为:1.地面炮点和检波点几何图形离散化分布可造成地下水平层照明强度分布不均匀,并导致CMP面元水平叠加、偏移振幅和相位不均匀;②三维观测模板规律性的纵、横向滚动可造成地下CMP面元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CMP面元水平叠加振幅和相位也呈现周期性变化。文中借助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在三维偏移数据体的时间切片上,观察到了各种特征的采集脚印图像,验证了采集脚印对中、深层地质目标地震成像的影响,并得出以下初步认识:1.在微震扰动背景下,采集脚印的振幅水平与背景振幅属于同一数量级,因而可以观测到与理论分析相吻合的各种特征的采集脚印图像;②采集脚印噪声水平对强反射信号影响不大,但它足以影响中、弱反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从而影响中、深层地质目标的地震成像质量;③在地震物理模拟中,由于地质模型是已知的,所有与地质目标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正确演示出来,而采集脚印是一种周期性的规则噪声,也可以进行预测、识别,因此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是研究采集脚印问题的优势技术。
2006 Vol. 41 (5): 493-497 [摘要] ( 459 ) [HTML 1KB] [PDF 1098KB] ( 861 )
498 王德志, 贾烈明, 王帮助, 尹军杰, 刘学伟
基于勘探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
为整体解剖南襄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发育史,在该盆地部署了三条基干大剖面。由于基干大剖面跨越不同的构造单元,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采用单一的观测系统难以完成地震勘探任务。文中基于勘探目标进行观测系统设计,充分利用盆地内局部区块现有的地质、地震资料,进行勘探目标和深、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分析。通过对不同勘探目标的分析,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方法论证,充分考虑各构造单元之间地震、地质条件变化,把地质任务按区段细化,把深、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分类统计,针对勘探目标逐线、逐段优化设计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并处理好不同观测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了排列长度、覆盖次数的渐变过渡,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节约了勘探成本。
2006 Vol. 41 (5): 498-503 [摘要] ( 308 ) [HTML 1KB] [PDF 722KB] ( 598 )
504 云美厚
对镇巴复杂山地地震采集的思考
镇巴区块的区域构造位置属于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大巴山台缘断褶带,为盆山耦合的复杂区带,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地表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且山高谷深,地形最大相对高差达千米以上,具有国内外山地地震勘探罕见的复杂地貌条件。其构造类型主要为断层相关褶皱、叠瓦状构造及断层三角带。现有的二维地震资料具有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差的特点。本文针对影响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各种因素,就如何提高地震采集质量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思考,得到了一些初浅的认识。认为应当在充分进行地质调查、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工区表层地质特点,借助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开展小道距、高覆盖次数、超多道、大排列分区、分线、分段变观测量和野外观测方法试验研究,以及广角地震采集、处理方法和应用效果研究。同时,开展山地表层吸收衰减特性的野外调查和理论分析,并借助于地震波正演模拟以及地质研究等对地震波传播的波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规律,积累经验,为进一步的野外生产提供指导。
2006 Vol. 41 (5): 504-508,513 [摘要] ( 306 ) [HTML 1KB] [PDF 677KB] ( 520 )
处理方法
509 刘全艳, 凌勋, 周作铭, 郑兵, 牛志杰, 贾名辰
PRO——一种新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PRO(影像的参数展开)技术是由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开发的一种崭新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本文从PRO基本原理入手,简单介绍了PRO的速度分析原理。PRO速度分析和成像均以信号的椭圆展开和参数展开为基础,其中参数展开方法考虑波型转换、介质的横向不均匀造成传播速度的变化。该技术抛开了传统共中心点叠加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以CMP方法为基础的传统地震处理技术遇到的困难。通过模型与实例分析对比,PRO比传统CMP方法更优越。
2006 Vol. 41 (5): 509-513 [摘要] ( 292 ) [HTML 1KB] [PDF 681KB] ( 562 )
514 戴永寿, 郑德玲, 魏磊, 霍志勇
高阶统计量地震子波估计建模
本文在反射系数序列为非高斯、平稳和统计独立的随机过程,地震子波为非因果、混合相位的假设条件下,分别应用滑动平均(MA)和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对地震记录进行建模,并采用运算代价较小的基于高阶累积量的线性化求解方法——累积量矩阵方程法进行了子波提取和模型适应性的研究。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比滑动平均(MA)模型具有参数节省、模型更为高效的特点;累积量矩阵方程法可以有效地压制加性高斯噪声,但对累积量样本估计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如果累积量样本估计的误差和方差适度,结合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模型描述的累积量矩阵方程法可以高效、准确地估计出地震子波。
2006 Vol. 41 (5): 514-518,540 [摘要] ( 281 ) [HTML 1KB] [PDF 586KB] ( 796 )
519 宁日亮, 张文坡, 张淑梅, 柳世光, 李智杰
深海拖缆二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以琼东南盆地深海拖缆二维地震资料为例,针对深海拖揽资料存在的问题,按照三维观测系统定义方法划分面元,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流程成功地解决了以下问题:1.拖缆漂移所造成的非同相叠加和偏移成像模糊问题;②把气枪震源子波整形为最小相位后再进行反褶积,改善了反褶积效果;③在叠前道集上应用最大熵叠加法噪声衰减技术去除了浪涌产生的低频干扰;④利用水底库进行预测反褶积,有效压制了近道海底多次波;⑤摸索出了有效的成像方法。利用上述方法对琼东南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地震资料的品质较以往常规处理的资料品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6 Vol. 41 (5): 519-524 [摘要] ( 322 ) [HTML 1KB] [PDF 1196KB] ( 658 )
525 程玖兵, 马在田, 陶正喜, 朱敏, 方伍宝, 孔祥宁
山前带复杂构造成像方法研究
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表层波场校正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提高山前带复杂构造成像精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基于广角隐式有限差分单程波传播算子的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并对SEG山前带推覆构造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起伏地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照明加权成像结果与理论模型构造形态非常吻合。在此基础上,将此法用于玉门油田窟窿山模型合成数据体,分别进行了静校正与波动方程基准面延拓、叠后深度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Kirchhoff偏移与波动方程偏移的处理结果对比,得出了如下结论:1.在地表起伏剧烈、表层速度横向变化大、高速地层直接出露地区,常规时移静校正误差远远大于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误差;②在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基础上,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精度明显高于Kirchhoff偏移法的精度;③起伏地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一步法偏移还能合理地描述地表附近反射面的形态。
2006 Vol. 41 (5): 525-529 [摘要] ( 372 ) [HTML 1KB] [PDF 637KB] ( 737 )
530 覃天段, 云卿, 赵勇
共反射面元叠加波场属性参数的应用
共反射面元叠加是一种获得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的零炮检距剖面的方法。该法利用出射到地表的零炮检距射线的出射角α、出射到地表的Normal波和NormalIncidencePoint波的波前曲率半径三个地震波场属性参数描述反射界面与走时的关系。通过对共反射面元双曲型时距关系式进行泰勒二阶展开,求得CRS叠加公式。由于这种叠加方法考虑到了地下反射面不同的几何状态,而且是在一个菲涅尔带内的叠加,所以此法更加接近实际的地下地质情况。对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表明:应用此法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连续性,而且可以获得三个地震波场属性参数,有利于提高地震波速度反演的精度、剩余静校正量的求取精度以及AVO分析的效果。
2006 Vol. 41 (5): 530-533 [摘要] ( 337 ) [HTML 1KB] [PDF 497KB] ( 624 )
综合研究
534 韩开锋, 曾新吾
用边界元数值模拟验证Hudson裂缝介质理论
裂缝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及地下工程建设均有重要意义。边界元法具有输入数据少、精度高等优点。本文依据Hudson裂缝介质模型,建立了纵波在裂缝介质中传播的边界元法数值模型,模拟了裂缝密度、裂缝纵横比以及裂缝填充物对纵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因子的影响,探讨了波长与裂缝特征尺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边界元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含裂缝非均匀介质中波的传播问题。波长和裂缝特征尺度的比值是等效介质理论能否成立的一个重要因素,裂缝饱和水后各向异性程度下降,裂缝密度对纵波传播速度及衰减因子有一定的影响。在地震长波长情况下,相同特征尺度的圆形干裂纹比薄的干裂纹对弹性波衰减更有效。
2006 Vol. 41 (5): 534-540 [摘要] ( 358 ) [HTML 1KB] [PDF 627KB] ( 587 )
541 周心怀, 史浩, 孙书滨, 李俊英, 刘明玲
综合地震属性分析在JZS油气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裂缝性变质岩储层的研究理论、方法与孔隙型砂岩储层有明显不同,主要在于变质岩大部分原生孔隙为次生的构造裂缝所代替,此类裂缝不仅是储集空间,也是油气的渗流通道。由于潜山变质岩储层埋藏深、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给储层解释和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本文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裂缝性变质岩潜山储层预测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沿层方差体切片技术、基于叠前地震数据体的频谱成像分析技术、构造应力场分析技术和吸收衰减属性分析技术等,其中以方差体切片使用效果最明显。利用此套技术对JZS油气田太古界潜山储层中裂缝性储集层发育情况和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很好,表明该套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06 Vol. 41 (5): 541-545 [摘要] ( 296 ) [HTML 1KB] [PDF 658KB] ( 628 )
546 赵志魁, 王英民, 张大伟, 刘春霞
松辽盆地南部西部斜坡区坡折带作用分析
松辽盆地南部的西部斜坡区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期地层不整合,尤其是断拗转换期的不整合经历了较强褶皱和长时间的抬升侵蚀,为多级次、多类型坡折带的形成提供了背景。通过前期的研究和积累,对西部斜坡区石油地质条件,尤其是隐蔽性油藏成藏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研究认为坡折带的分布控制了三级层序的内部格局、沉积亚相及主要沉积微相的分布、超覆圈闭及超覆油藏的形成与分布,同时认为西部斜坡区隐蔽性油藏将成为勘探的新领域,以地层超覆油藏为重点目标的勘探领域将带来新的勘探发现与突破。
2006 Vol. 41 (5): 546-549 [摘要] ( 283 ) [HTML 1KB] [PDF 636KB] ( 566 )
550 轩义华, 何樵登, 孟庆生, 揣媛媛, 湛邵斌
基于BISQ机制的双相EDA介质的波场分析
本文应用高精度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了基于BISQ机制的单层双相EDA介质波场模拟、三层双相介质地面地震记录模拟,分析了在地震频带内双相介质理论与单相弹性介质理论在解释地震波传播时的差异及影响慢纵波的因素。得出以下认识:1.基于BISQ机制的双相EDA介质中的地震波场的地面地震模拟结果表明,这类介质中存在第二类纵波(慢纵波),慢纵波的速度与孔隙率、流体密度成正比,与耦合密度成反比,而其振幅一般与孔隙率成反比。②在给定相同参数的情形下,BIOT理论、BISQ理论、单相弹性理论所描述的地震波场的传播现象是相似的,同双相BISQ理论相比,BIOT理论和单相弹性理论都低估了地震波的衰减,高估了地震波的频散,这说明BIOT理论存在不足;从地震波的到达时刻来看,在地震频带内(即低频范围),单相弹性理论和BIOT理论预测的各种波的速度较BISQ理论预测的各种波的速度高,到达时刻也早。目前认为基于BISQ机制的双相介质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应用BISQ正演模拟技术可提取储层参数。
2006 Vol. 41 (5): 550-556 [摘要] ( 375 ) [HTML 1KB] [PDF 685KB] ( 496 )
557 王贺林, 王庆魁, 刘文涛, 李晓良, 王鑫强
利用测井信息研究开发区块的地层压力
开发区块地层异常压力的形成,异于原始异常地层压力产生的机理,准确地判断开发区块地层压力的成因,可以为提高注水开发油田新钻生产井的产层状态分析、制定注采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开发区块地层压力与测井信息的关系分析,结合地层对比技术研究开发区块地层压力的成因,在大港油田港西开发区见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说明注采关系的复杂性必然引起开发区块地层压力的复杂变化,只有利用多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发现开发区块地层压力异常的根本成因。
2006 Vol. 41 (5): 557-560 [摘要] ( 294 ) [HTML 1KB] [PDF 503KB] ( 639 )
561 季玉新, 韩文功, 沈财余, 王成礼
胜利油田典型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
以模型和地震正演获得的数据体为对象的研究可推动地震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根据胜利油田典型地质模型的构造特点,本文提出了变密度声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正演方法。文中分析了该方法的数值频散问题,讨论了其稳定性,利用特征分析法构造了声波吸收边界条件。对地质模型的地震正演模拟结果和应用实例均表明,本文给出的声波方法对复杂地质构造具有较强适应性,模拟数据体精度高、质量好,具推广应用价值。
2006 Vol. 41 (5): 561-572 [摘要] ( 330 ) [HTML 1KB] [PDF 1814KB] ( 678 )
经验交流
573 张军华, 田连玉, 王兆湖, 高振山, 周振晓, 钟磊
三江盆地低信噪比资料的多次波处理
三江盆地多次波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区内存在一套反射很强的平行不整合地层(穆棱组),并且还发育大量高速煤层。本文从时空域、拉冬域、频率域及自相关等多个方面对多次波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发现了多次波在本区存在的规律性,并应用拉冬域、频率域正、反变换及自适应多次波切除等方法对多次波进行了分离和研究。表明拉冬域分离效果最好。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多次波去除技术,由于该技术是在频率域应用拉冬正变换技术,提高了多次波的聚焦性能,并将滤波函数与相干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自适应去除多次波的目的,而且稳定性很好。
2006 Vol. 41 (5): 573-579 [摘要] ( 294 ) [HTML 1KB] [PDF 1097KB] ( 554 )
580 胡兴中
济阳拗陷埕东北坡上第三系河道砂体地震描述及含油性预测技术
上第三系河道砂体油气藏是济阳拗陷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近几年对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河道砂岩油藏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地质综合分析为基础、地球物理技术为依托的比较成熟的上第三系河道砂储层描述技术及砂体含油气性判别技术。前者包括水平切片、相干分析、频谱分解等;后者包括含油性预测条件分析、地震属性差异分析、优选最佳属性、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含油性预测。这套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006 Vol. 41 (5): 580-583 [摘要] ( 288 ) [HTML 1KB] [PDF 497KB] ( 567 )
584 张延庆, 魏小东, 王亚楠, 王贵艳, 李秀珍
谱分解技术在QL油田小断层识别与解释中的应用
在吐哈盆地QL油田,随着油气开发的不断展开,遇到了油层连通性、注采关系难以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开发进程。为此,应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七克台目的层段对应的地震资料应用短时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方法,将七克台底部对应地震数据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并在谱分解的相位数据体上,利用断层引起的相位不稳定性,识别和解释出了以往难以识别的断距为1.0~1.5m的小断层,结合其他数据体完成了对断层的解释,为更加清楚地认识油藏的地质特征、分析油水关系、调整注采关系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基础资料。
2006 Vol. 41 (5): 584-586,591 [摘要] ( 329 ) [HTML 1KB] [PDF 588KB] ( 745 )
587 郭建宇, 马朋善, 胡平忠, 舒誉, 蓝倩
地震—地质方法识别生物礁
生物礁的油气勘探工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其中地震—地质解释是该项工程的先导和基础。地震—地质解释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礁的地质评价及礁油藏勘探的成功率。准确识别生物礁需要认识造礁生物的生长特点、了解研究区的地质演化背景、明确生物礁的地震反射特点与另外几种地质体反射特征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应用磁力及重力资料开展综合分析;在已有钻井地区,可进一步依据测井资料及岩心薄片分析资料,可更准确地识别出生物礁。
2006 Vol. 41 (5): 587-591 [摘要] ( 343 ) [HTML 1KB] [PDF 480KB] ( 1017 )
非地震
592 杨生
水域MT勘探电磁信号分离采集的视电阻率计算
在水域进行大地电磁测深勘探中,因接收磁信号的探头难以在水底精确布设,只能布设在岸上,因而必须电、磁信号分离采集,这势必导致接收的电、磁信号不在同一界面上,由此计算出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需要进行校正。本文通过层状介质不同界面上电磁场及阻抗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将实测资料改正到水面或水底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计算公式。经理论模型试验和实测资料应用,证实所述改正方法的正确性。
2006 Vol. 41 (5): 592-595 [摘要] ( 336 ) [HTML 1KB] [PDF 397KB] ( 561 )
596 肖鹏飞, 李明, 徐世浙, 孟令顺, 陈生昌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的稳定解法
重力归一化总梯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求解重力反演的方法,其关键运算是向下延拓及求导。原有的向下延拓方法大多数是在波数域实现的,由于稳定性差,影响了归一化总梯度法的效果,从而难以推广应用。本文以原先的希尔伯特变换法求解重力归一化总梯度值为基础,采用了一种新的、稳定的向下延拓算法——迭代法,替代了原有波数域的向下延拓算子,提高了计算的精度和稳定性。模型实验和实测资料应用显示效果明显改善。
2006 Vol. 41 (5): 596-600 [摘要] ( 404 ) [HTML 1KB] [PDF 569KB] ( 648 )
600 李冬梅
“中国石油学会西部地区第十四次物探技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2006 Vol. 41 (5): 600-600 [摘要] ( 253 ) [HTML 1KB] [PDF 62KB] ( 518 )
测井技术应用
601 陈爱新
随钻电磁波测井环境影响分析
本文在随钻电磁波测井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三线圈系电磁波测井视电阻率的计算方法。采用基于加权余量法的矢量有限元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了地层环境对随钻电磁波测井仪器测量结果的影响,其中包括泥浆电阻率、侵入带、围岩和地层介电常数的影响。计算表明:衰减电阻率受泥浆电阻率的影响比相移电阻率小;在侵入深度较浅时,视电阻率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在侵入深度较深时反映侵入带电阻率;介电常数的影响与测量仪器的频率和地层电阻率有关,当介电常数增大时,两接收器之间的相位差和幅度比也随之增大;围岩的影响主要与地层电阻率和围岩电阻率对比度有关。
2006 Vol. 41 (5): 601-605 [摘要] ( 304 ) [HTML 1KB] [PDF 500KB] ( 618 )
综述
606 王喜双, 甘利灯, 易维启, 张明, 汪恩华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展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向油田开发和生产领域的延伸。主要包括:资料采集特色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井筒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和四维地震技术;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的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如精细地震资料处理、叠后与叠前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油藏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国内各油田日益受到重视,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油田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回顾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形成过程,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2006 Vol. 41 (5): 606-613 [摘要] ( 369 ) [HTML 1KB] [PDF 761KB] ( 780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作者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写作须知
 论文模板
 在线投稿
 在线查稿
 审稿中心
 主编审稿
 专家审稿
 申请成为审稿人
 读者中心
 期刊订阅
 免费电子目录
 下载中心
 稿件加工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地球物理学报
           更多...
冀ICP备14016681号
版权所有 © 200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

京ICP备13042042号